不是错觉
对中国当代散文,我读的不算多,却读到不少置身都市怀念乡村的作品。怀念乡村的花草树木,乡村的虫鸣蛙唱,乡村的青山绿水,乡村的恬静淡泊,乡村的肃穆和谐……
初读,感慨良多,感觉这些文章似乎写出了当代中国都市人的同感:都市里有林立的高楼,遮住了朝霞晚霞,也遮住了中国的月亮,可以寄托情感、抒写诗意的的月亮;都市里有穿梭的车流,排放尾气,制造噪音,堵塞交通;都市里寻不到一片落叶,感受不到浓浓秋意;都市里没有泥土,嗅不到大自然的清新;都市里有如织的人流,喧嚣,杂乱,冷漠自私,物欲横流……
于是,乡村又成了人们心中的“彼岸”:优美、宁静、淳朴成了乡村的名片。
细思量,却又好像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想当初,我们身处乡村之时,难道不是连做梦也仰望着都市的繁华?难道不是在很多时候偷偷揣摩着“城里人”的言谈举止?为了摆脱乡村泥泞的小路,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摆脱炎炎烈日下被晒得黝黑的面容,我们拼命读书,努力跳出“农门”。许多人至今应该忘不了曾经的喜悦——自己收到中专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的喜悦。那一刻,一切的苦与累似乎都得到了回报,一个家庭的命运似乎也会从此改变。时隔才多久,我们就开始批判曾经日夜向往的都市?不是怀念身在乡村的岁月吗,为何不像当年陶公那样归园田居呢?
其实也不是没回去过,乡下有我们的父老乡亲,有我们曾经的记忆,有我们在都市身心俱疲时的渴望。我们会在百忙中抽出空来回去,陪陪父亲母亲,转转田间地头,吃吃农家饭,串串门,拉拉话。亲切感的持续是有时间限度的。没多久,我们又会觉察出好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风中翻飞的不是儿童散学归来的纸鸢,而是红红绿绿的垃圾袋;空气中弥漫的不全是花草的清香和熟悉的炊烟 ,还有垃圾和人畜粪便的腐臭;客人来了,未必全是“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喜悦,更多的是“盘飧市远无兼味”的窘迫……
于是,觉得还是在城里好,街道有人扫,一天好几次;超市里生食熟食、成品半成品花样繁多,只要拿着钞票,想买多少有多少。于是又回到城里,却又开始怀念故乡山坡上的野花,怀念花开过后的各色野果,怀念院子里没洒过农药的青菜小葱。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泰戈尔的《错觉》了: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身处乡村时,我们向往着城市;置身都市时,我们又怀念在乡村的日子。这,大概就是今日中国大多数都市人时常会经历的一种情感纠结吧。
可,清醒的人都会知道,对乡村,也只是怀念,怀念而已,不是向往。除了偶尔回乡下探探亲、疗疗伤、尝尝鲜之外,没几个人真会完全抛开都市的红尘繁华,去乡下做一个快乐的农夫农妇。乡下,只是一个符号,一个精神世界的符号:忙碌疲倦中的闲散,喧嚣嘈杂中的宁静,高楼林立中的平和,欲流冲撞中的淡然,如此而已。
假如没有了对城市的向往,我们前进会失去很多动力 ;假如没有对乡村的回望,我们迷失的心无法找回。所以,城市与乡村,繁华与质朴,不是错觉,而是心的两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