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山夜话美食

我说岐山臊子面

2018-04-05  本文已影响73人  田父
我说岐山臊子面

做为岐山人,可以说是吃着“岐山臊子面”长大的。现在出去走走,街面上少不了“岐山臊子面”的招牌,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可以说那里有人群那里就有“岐山臊子面”。网上的“岐山臊子面”也很火,我在百度搜索栏输入“岐山臊子面”五字,一键下去,出来了一万零六百条结果:真火啊!

一说到“岐山臊子面”我就要咽口水;一看到关于“岐山臊子面”的文章,我就觉得有话要说。可是一经坐在电脑面前,手触键盘的时候,我就觉得心里没有底。“岐山臊子面”里包容的“万千气象”我又能说些什么啊?不少朋友在文章里介绍了不少“岐山臊子面”的故事和特点,确实生动而又翔实。象“岐山臊子面”发源于周朝,“岐山臊子面”的“薄、筋、光、煎、稀、旺、酸、辣、香”的九大特点,“岐山臊子面”是否可以叫“岐山哨子面”或者“岐山嫂子面”,这些我不想再说了。说了也只是翻版,弄不好还有盗版的嫌疑。我只是想谈谈我吃“岐山臊子面”的体会。

“岐山臊子面”的最大特色是“和”。“和”就是和谐。这个“和”是针对它的味道而言的。用岐山人的话说就是“ge味”,我不知道“ge味”的“ge”对应的汉字,但是我知道它表达的意思是“谐”,琴瑟和谐的“谐”。这 “ge味”就是调料间的相互帮衬与烘托。如同一曲优美的交响乐,不管使用了多少弦乐器、管乐器和击打乐器,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交响乐而不是独奏。“岐山臊子面”的“酸”,是“有盐在先”的酸。醋在“岐山臊子面”的位置就如同交响乐中的第一把小提琴手的位置。“岐山臊子面”的“旺”是指油大,它的油有植物油和臊子肉里边的大油,油大到一口气吹不透汤上的浮油。油大但是不腻。不腻是因为有醋的引领。“岐山臊子面”的“辣”是酸酸的油油的香香的辣,不是暴辣。吃“岐山臊子面”没有吃上两碗如果感到油腻,如果辣得你直吸气,那就是做得不地道——岐山人的专用评语是“裂味”,“裂味”是“ge味”的反义词。“岐山臊子面”不管有多少特点,最本质的特点是“ge味”也就是“和”。

再就是精细。“岐山臊子面”精细到考究的地步。比如“岐山臊子面”里的油泼辣子:先挑选上好的干辣椒,一般选辣椒树上采摘的第一第二批的辣椒,黑红油亮的,阴干;剪成一公分左右的小段,去籽;用菜子油在铁锅中炒制,文火,既不能炒过火候,还不能炒不到火候。炒过了有焦苦味,炒不到就暴辣。炒制辣椒要细心,稍不留意就炒坏了。炒好之后就是碾,用石臼石碾或者碾槽碾制,用面箩过了,取辣面。不用粉碎机,粉碎机加工不出石臼石碾的那种“面”。辣面加工好了,泼油。油要上好的菜籽油,油温是关键。过热就泼焦糊了;不热泼不出辣子的香味不说还会有生油味。岐山臊子面里的漂菜也很讲究。漂菜就是蒜苗末,没有蒜苗用韭菜做。漂菜看似简单,做好也不容易。漂菜投放在于“入时”:要根据汤的温度,用餐人的多少和客人下饭的速度掌握。漂菜有色泽的搭配作用,但主要在提味。漂菜在汤里久了就煮熟了,那就没有漂菜的味儿了,刚入锅的漂菜又是生蒜苗或者生韭菜的味道。漂菜的投放时机把握好了,汤味儿就好了,客也就待好了。盛汤也有讲究。盛汤叫“浇汤”。所以“岐山臊子面”也叫“浇汤面”。面下好了,捞在精致的小碗里,把热汤浇上。再把浇在碗里的汤滗出来,如此反复一两次,这叫“套”。这样就更入味了。这是丈母娘给女婿的吃法,贵宾也这样待。人多了是办不到的。人多就是一勺浇一碗了。“岐山臊子面”的精细还表现在碗上。碗要适当偏小。碗要精致,平常人家待客上饭碗做不到精致至少也要“一律一式”。“碗大欺客”。“碗大面稠”,有轻贱客人的意思,是岐山人待客的大忌。

任何一种美食都蕴涵着当地深厚的地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谐统一的。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美食家袁枚说,中国饮食文化是一门须掌握各种烹调技艺的“先知而先行”的“学问之道”;它也是包含饮食、美器与礼仪,食享与食用等多重文化内涵的一门“综合艺术”。“岐山臊子面”就是这种饱含“学问之道”的“综合艺术”品。她调味之精益求精、肴器之华贵、膳食之繁盛、烹饪技艺之巧妙,均堪称举世无双,独树一帜。她作为美食、美味辅以之美器,色、香、味和谐统一,自然天成。温文尔雅的岐山人筵宴宾客亲朋极尽“礼数”,追求尽善尽美。其排场虽不如宫廷那么豪华奢靡,但就“礼数”而言,也是极其典雅和庄重的。

“岐山臊子面”是岐山人待客的首选佳肴,也是必选佳肴。如果给客人没有吃臊子面就如同给客人没有吃饭,客人别后主人就会惴惴不安几天。主人的热情和能耐好像全融化在臊子面里了。婚丧嫁娶等排场大的早饭也少不了一顿“岐山臊子面”。评价主家的招待和“厨师”的手艺,主要看臊子面,“臊子面”好就可以藏拙,“臊子面”不好,即使鸡鸭鱼肉山珍海味说好的也就少了。待客吃饭要先宾后主,上饭要用托盘,上饭不要太急也不能太慢:太急客人吃不了就会凉,饭放的时间长面也就泡嫩了;太慢就会有冷场的感觉,会使客人不自在。太急太慢都会失之敬重。陪客吃饭一般是家里最有身份人的职责,孩子则临时当了“跑堂”的,家庭主妇理所当然的成了“大厨”。“大厨”通过“岐山臊子面”把主人家的热情好客、周到细致传给了客人。充当“大厨”角色的主妇是待客的关键,“大厨”差池一点就会“油费了灯不亮”。所以,岐山人过去娶媳妇的标准是“擀得一手好面,绣得一手好花”。娶的媳妇如何,“臊子面”端上来就一目了然了。这种标准评判当然不够客观。时代到了今天,机器代替了手工,但会擀一手好面的媳妇还是受人称道的。

……

“岐山臊子面”是属于岐山这片热土上的“奇葩”,离开了岐地就不是那么靓丽了。我在西安、宝鸡有名的岐山臊子面馆去吃,就是没有领略到岐山的“岐山臊子面”特有的那种风味。

“岐山臊子面”是一种美食,是“美食”中的“神品”。说她“美”,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说她“神”,您就只好“心领神会”了。那我还罗嗦什么呢?请您来岐山品尝好了。我等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