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起床焦虑症的抗争史(8)
部门要被拆了,我却每天都睡得很安稳。
对以前的工作本就已经隐忍到了临界点,我之前一个月的辗转反侧足以可见。
主管对我很好,安排我去业务部门面试,想给我找一个好一点的坑,让一个熟人继续带我。我很雀跃。
我第二天就去了,但面得不怎么顺利。尽管这个熟人提前跟他的领导给我美言了很多句,但从领导撇嘴打哈欠的表情来看,我这种只会收材料,跟盯别人做事的小菜鸟显然对业务部门来说并没有什么价值。于是我回去等了两天,还是没有等到好消息。
主管把我叫进办公室,我一五一十地讲了面试的情况,说自己面试前也对自己的履历做了复盘,亮点经历也特别抛出来强调了,但对方领导似乎很介意我并没有业务相关经验。
“不是这样的,跟你懂不懂业务没有关系。”她听完,马上判断说,“其实每个领导面试的时候都有一个基本面,面试的人能达到这个基本面或者能超过,基本就没什么问题。”
我低下头,不说话。她意思就是我连对方的基本面都达不到?
她嘀咕着应该在面试前没让那个熟人给我补补课,提点醒。
“其实面试前刘老师已经指点过我了。他让我重点讲自己从事报告规划,项目跟盯的事。”
“你讲这些难怪过不了,写报告做跟盯是公司基本的素养,打动不了对方的。你得讲自己对公司,对产品的一些看法,让他觉得你是个很有想法,有逻辑的人。”
但是面试官并没有问这些方面呀,我辩解。
“你知道你输就输在人家问什么答什么,还答得没有亮点。其实我之前就有跟你说过,你当初来面我的时候面试也是很差,我不想要你的,不过后来看到了你的面试作业,写的那份ppt让我看到了你思维的长处,才招了你进来......”她吧啦吧啦一直说,“现在也没啥法子了,你去对人家部门做一点调研,然后写几页材料出来,争取再给人家领导表现你的长处,也许还有机会。”她最后给了我个建议,我们会谈结束。
走出办公室时,我的情绪已经荡到了谷底。以往我会马不停蹄地照着她说的去做,但今天,我却很冷静,我仿佛灵魂出窍,全程旁观,恍然找到了自己在工作中越来越没有自信的原因,也察觉出沟通当中自顾自说出的话语对别人的伤害有多大。
首先,我不得不承认,面试被拒了我内心已经受到了创伤。但我立刻形成了第一级心理防卫,就是不断地告诉自己,不是因为我不优秀,而是自己跟岗位要求不匹配,面试业务部门不懂业务怎么行,对吧?
没有过问我的情绪,主管毫不吝惜地否定了我的借口,击碎了我第一层防卫:不是因为我不懂业务,而是我连对方领导的基本面都没有达到。
我马上为自己心理再筑了第二层防卫:我告诉自己,不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而是熟人给我培训时指错了表现方向。
又一次,主管毫不犹豫地反驳,并且以一年前我的表现力证,说我当年第一次面试时就十分差劲,暗示我这一年来面试能力方面其实没有长进。她在努力尝试说服我,我本来就很差劲。
于是,我给自己层层设立的心理保护膜层层被敲碎,剥开的是赤裸裸的伤心和自卑。
第三,主管马上用命令的方式进行了建议:写一份调研材料给到对方,再一次争取机会。她不了解,这种充满功利目的的,毫不掩饰自己野心的行为不是我一贯的作风。
虽然她说的套路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方案,以前的我就会毫无意识地照搬照做,但其实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使我的心理压力得到缓和,反而是带着一种“求求你再给我一次机会”的悲哀心态写出材料。
知道了自己的情绪是如何被攻击的,也就知道了对于我来说,面对失败,重建自我的关键在于: 别假装坚强了,去拥抱自己内心哭泣难过的小孩。
也许是我面试完一直很冷静,脸上始终维持着微笑,我告诉自己,告诉别人,别崩,还有机会呢,要显示自己很强大,很成熟,很有自信。
为了给别人伪装,我把自己内心小孩嘴给捂住了,不准她发出哭声。
我承认,自己确实有不足的地方,但是我可以选择坦然接受这个结局,去寻找下一次挑战。
紧接着,我没有按主管说的去写什么调研材料,而是从感恩那位熟人推介的心出发,给他做了一个小材料。想起他之前提过最近正烦恼一个渠道的线上化平台怎么建,我扒拉了一下自己过往类似的素材,又给了他一点意见做参考,希望能对他有用。
我邮件里直白地告诉他,我知道面试结果了,我被拒了,很惋惜。可是仍然很感恩帮助过我的人。
我向别人释放善意,也选择了和自己内心的小孩和解。
反过来,如果我是主管,面对同样情况的下属,我怎么能做到激励而不是看似在指导其实是打击呢?
在下属是一个本身就缺乏自信,还刚经历了失败的情况下,第一句应该是问:怎么样,你情绪还好吧?关心对方,始终要放在沟通的第一位。
第二步,不要急着显摆自己的专业意见和判断,安静地听对方倾诉。他/她也许会告诉你很多理由,你马上都会意识到都是一些借口。但无需反驳,对方也许心里比你更清楚自己在找借口。
第三步,用自己的例子讲反面来介绍教训,用对方的例子讲正面来鼓励信心。一般可以说“我以前面试的时候也碰到过这种情况......后来自己总结可能是xx方面准备得不到位。”“你其实挺棒的,在xx方面特别突出,让人印象深刻,也许你可以往这个方面再争取表现表现......”
我相信,沟通的过程中如果始终以对方立足点出发,效果会更好。
而我,也已经重新收拾心情,做好手头的事,努力寻找下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