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健身这件小事

2019-06-08  本文已影响0人  贺凯驹

我有一个小习惯,就是通常不把健身房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健身叫健身,而叫锻炼。这个习惯最初是上高中时因为给我奶奶解释起来她比较容易能听懂(她当时没听过健身这个概念),才选择这么说的。

后来我在长久的成长过程中,发现这么叫有个好处,就是我不会把锻炼看的“很重”,在概念上对运动这件事给了一个很好的定位。

我从高一起就接触田径,中间有连续三四年时间训练过跑、跳、投等运动,再后来也接触过较专业的器械训练,总的来说我自己对运动还是相当熟悉和热爱。我没有把平常锻炼称之为健身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健身是个相当专业的运动,对运动员和运动能力来讲都具有相当高的要求。从大多数人对“健身目的”的要求来看,其实是达不到专业能力级别的。这种专业上的差距就好比一个跑步爱好者和一个专业田径运动员的差异,虽然都是在跑步,但是细细刨析你就能发现有很多差别。

所以把“健身房锻炼”称之为锻炼,好处就好比五六十岁大爷大妈对待遛弯等事宜的态度,轻巧而无压力,没有负罪感,能在其中找到快乐,这就足够了。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来讲讲到底该怎样对待锻炼这件小事。

首先从目的先说,任何人锻炼开始之前,就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你锻炼的目的是什么?(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有有意或无意的目标存在,只是有时候我们不太会发觉这种潜意识的目标)

例如

1.单纯喜欢锻炼的过程,喜欢锻炼完之后的舒畅感;

2.为了社交,为自己打造除了工作环境的第二个社交场所;

3.为了减肥,因为体重超过心理预期,想通过跑步或器械锻炼来加速脂肪的消耗;

4.为了减轻负罪感,平常吃太多甜食或喜欢吃夜宵,但吃完内心就有深深的负罪感;

5.为了变的更强壮,更有安全感,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和家人;

6.为了让身体能长期保持在一个比较强的运动状态,比如轻松跑步10公里;

7.配合其他运动进行力量训练,比如羽毛球、篮球等;

……

这么多原因没办法一一列举,但总体来说就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有明确目的,有时间限制的辅助性锻炼;第二种是长期持续规律的、中等运动强度的锻炼;第三种是专业需要、或者辅助职业相关者的锻炼。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种,有明确目的,有时间限制的辅助性锻炼。

这种运动关键点在于有时间限制,比如我要在三个月内减掉30斤,或者在两年时间内要参加一次铁人三项比赛等。这种目的性明确的运动,一般要根据结果往回倒推,先看实现的可能性,再看如何制定计划,最后看执行过程。

目的性比较强烈的这种运动爱好者,最好的办法是先找一个运动“专业人士”进行咨询。不要一上来就直接上手,这是不合理的。这个“专业人士”最好跟你有过相同的经历或相似经验,他能给予你合理的建议,以保证你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比如你告诉健身教练,你要在三个月瘦掉三十斤,那么教练就会根据你的需求来评估这事实现的可能性(结合你自身情况),然后通过分析来告诉你每天的运动计划。

比如你想通过每天运动10分钟,来让你三个月瘦30斤,那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情况。要达成这个目的,你可能每天需要运动五小时,每天的饮食也要严格按照教练的指导。

然而这样做这又变成了一个付出成本的问题,你是否愿意花掉这么多的时间来实现“三个月瘦掉30斤”这个目标。如果你愿意,那么就很可能能实现这个目标,如果你不愿意,那么你可能就要根据教练的意见来调整你的目标。

再比如,你可能就想每天吃的好一点,不要让“吃”成为身体的负担。那么你可能就需要根据你每天吃的食物进行选择性消耗锻炼。你今天吃了一包薯片,可能一共有550千卡,那么你可能就得需要跑步5公里来消耗这些热量。这样身体才不会因为过多的能量从而产生能量储存(也就是脂肪),让身体保持一个合理的体脂状态(要关注体脂,不要过多关注体重)。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种,长期持续规律的、中等运动强度的运动状态。

如果你一旦认同这种运动价值观,那么你需要做的就是让锻炼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不需要克服懒惰、也不需要依靠外部力量来强制让自己参与其中,反而你要让锻炼成为你的生活习惯,就像刷牙一样。

这种人群通常在比较成熟的社会结构中比较常见,越发达的国家这类人群比例越高。这种运动状态也是我个人比较推崇的,希望大家有机会都能成为这样的人。

持续这种状态的好处有很多,首先是你的心脏和肌肉力量水平都远高于同龄人。同时,这种长期规律性的锻炼能让你的大脑更健康(更专注,记忆里更强),还能帮你远离焦虑、抑郁、延缓衰老等。这种好处通常都是持续性的,缓慢的,需要投入长时间的付出才能享受锻炼带来的益处。

这里推荐大家可以去阅读两本书,一本是《跑步圣经》,一本是《运动改造大脑》。

如果一旦你已经达到这种运动状态,其实也不用纠结从事哪项运动,在哪里锻炼,或者练哪里。比如你不用刻意规定自己每天必须跑10公里,你可能现在有空,就出去跑一会;天气不错,就出去跑一会;今天状态不错,就多跑十公里;今天下雨,就可以考虑不跑步,在家练练拳击或着瑜伽就好。随时随地,想练就练。

锻炼不再成为一个负担性的事情,就跟喝水一样,渴了就得来一杯。

另外,避免长期从事一项体育运动产生乏味的好办法是从事多项体育运动。比如从今年起,三年内我要学会拳击,接下来三年我要学会柔术,再接下来三年我可能要学会网球等等。通常新的运动能让人在学习中产生愉悦感,比如通过学习一项新的运动,交到了几个好朋友、与教练之间产生比较愉快的互动等等。

从事一项新的运动,最好要请专业一个专业的教练来教。当然,价格越贵,你付出的成本也就越大。自学一项运动,通常如果没有极大的兴趣导向的话,很有可能坚持不下来。所以尽量还是找一位专业的教练、或靠谱的培训机构来指导你。

第三种是专业需要、或者辅助职业相关者。这种人通常有非常好的运动基础和运动能力(比如篮球运动员),所以相比而言,他们其实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更加专业,没办法给予合理的建议。唯一可能需要的就是希望在配合强大运动能力的同时,多学习新东西,多看书,让自己能文能武最好。

衡量一个普通人的运动能力,关键要看这个人的心脏和肺部摄氧量。

好的心脏能在你需要它快时能快速快起来,慢时能快速慢下来。反之,差的心脏就是在你想要快的时候,结果快不起来,想要慢下来的时候,结果怦怦直跳慢不下来(典型的例子就是你跑步跑完了一会了,结果心脏还在拼命的怦怦跳)。

肺部摄氧量在身体参与有氧运动时表现差别比较大,比如有的人可以轻松跑一个半程马拉松,但有的人可能跑五公里就已经气喘吁吁、头晕目眩;再比如长期不锻炼的人和长期锻炼的人在每天的精神状态上也有一些明显的差异。例如不锻炼的人可能每天有段时间就会感觉大脑缺血、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等,而长期锻炼的人可能会相较就会好很多。

许多人有个误区,就是认为肌肉大身体就健康,这是个非常错误的看法。我试着举一个粗暴的例子来让你改变这个看法。施瓦辛格是世界知名的健美先生,但近些年来他的心脏状况却不是很好,已经进行过好几次手术。导致心脏受损的原因很有可能与年轻时进行超负荷力量训练有关。所以不要觉得肌肉大就健康,这是不对的。

最后是关于吃的问题,其实不论是减肥还是塑形,其核心点都在于吃。有句老话叫“三分靠练、七分靠吃”这句话实际上是对的。如果一个人每天锻炼2小时,结果还拼命吃饭,一天吃五顿。那么这个人的体重肯定是蹭蹭往上涨。

我个人的建议是在锻炼的基础上,可以不调整吃的总食量(与锻炼之前相比),但是要调整餐食的营养搭配比例。比如说你之前每顿饭都主要吃面或吃一大碗米饭,那么锻炼开始后,你可能就要适当减少这种“细面”的量,反而增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量。

合理的饮食搭配应该是这样的,每天每餐吃两个拳头大小的蔬菜(西蓝花、青椒、油麦菜、青菜都算),然后再搭配一个手掌大小和厚度的蛋白质(比如牛肉、乳制品、豆制品、蛋清、鱼肉鸡胸肉等等),最后再搭配一个拳头大小的主食(馒头、米饭、面条、土豆、米粉等等)。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希望你能一直健康快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