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反思:幸存者偏差
1.
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作答要求:选一个打动自己的知识点,原封不动地摆出来,并标明出处)
幸存者偏差是指在考察失效机构时,只有幸存的机构被纳入研究中,对于那些已经失效但幸存下来的机构进行研究时,就会产生“幸存者偏差”。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统计学家Abramowitz和Stegun在1965年提出的。在此之前,幸存者偏差虽然已经被许多人所熟知,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2.
我之前是怎样想的?(作答要求:假设自己还没看到上述知识点,自己是怎么想的;如果还没有想过,那就现在就推测下)
偏差一词是指某一特定值与平均值产生的差异。看到幸存者偏差这一概念时,我会想:这些差异是哪些?身体上?亦或是心理上?
3.
我之前的想法怎么样?(作答要求:比较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找出冲突之处;分析二者冲突的产生原因)
显然,我的想法偏离了轨道,通俗易懂的讲,幸存者偏差是指“幸存者”与“遇难者”直接的差异。原来的想法太过片面从而导致我的理解不正确。由此可见,思考问题应当从正面(用这个例子来讲就是词语表面意思)和侧面(这一概念中某一词的反义词)一起入手。
4.
我应该怎样想才对?(作答要求:关联能想到的一切,不放过任何一个从头脑中闪过的信息;可关联自己的经历,也可关联其他知识)
关联自己的经历:
中考和高考的前一段时间,班主任往往会劝一些学习较差或者中下游的学生走单招这一条路。为了说服他们,老师往往会用一些成功案例,比如某一同学学习不好最后考的大专,但他却在自己选的专业上发光发热之类的例子。哇,我当时听的那叫一个激动,差点准备收拾收拾去单招,可跟父母讨论了这一问题后,他们告诉我:这不过是个别例子,碌碌无为的占多数。这句话点醒了我,我似乎只看到其成功案例却没有注意到“失败”案例。
关联知识:概率
事件的概率是衡量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量度。虽然在一次随机试验中某个事件的发生是带有偶然性的,但那些可在相同条件下大量重复的随机试验却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数量规律。
我认为幸存者偏差与概率一词挂钩,结果只有一个,但过程会有无数种。
5.
我怎样才能用上它?(作答要求:可以反思自己,发现自己的认知盲区;可解释一些现象和感觉;可形成原则,优化自己的决策;可预测问题;可解决问题;可做出评价;可尝试创新)?
首先,建立一个全面的思维模式。
当我认为一件事是完美的,我应该想想这件事情中未被提及的地方,那或许便是这件事情会给我带来的不便的地方。
其次,不要“贪小便宜”
即不要专注于小概率事件,应该从宏观、客观的角度分析。
最后,多与人交流
自己思考问题难免会陷入简单的思维模式,当我觉得事情简单便捷时,应该多问问自己为什么,多与家人朋友沟通能得出不同结论。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般。
本文是【大学生学习思维与元认知】课程作业,作业类型是“五问反思报告”,指导教师为张淑娟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