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代入感”

2022-04-01  本文已影响0人  张三的诗

“代入感”是一个经常挂在嘴边但始终参不透的词,尤其是网文界,代入感被更多地提起,甚至是一部小说是否扑街的关键因素。

纵观我的写文经历,之所以写了那么多失败的作品,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代入感。

什么是代入感?

其实就是共鸣,唤起读者的共情,若能让读者与你文中人物一起哭、一起笑,就成功了。

就像观众们看完《还珠格格》后拿鸡蛋砸李明启老师家、看见冯远征老师就想到家暴男,这就是很强的代入感的体现。

如何让文章有代入感?

这里仅指故事文,不包括纪实、文艺等类型作品。

第一,拒绝说教

这是我在之前写文中经常犯的错误之一,总以为自己思想高深,经常从剧情中跳出来说上两句。

这里的说教不仅仅指讲大道理,还包括抒情和对剧情的阐述,写着写着就开始大发感慨,这正是自嗨的表现,虽然自己写得很动情,但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她只觉得自己犯了个错误,就是过分的高估了自己。她终究还是一只独自生活了十年的刺猬,早已忘却了人情冷暖,只会一味地支起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她品尝了爱情的甜蜜,一旦苦涩来临,她会在第一时间把手收回来,把铠甲穿上,趁自己受到伤害之前,跑得远远的。可是她没想到,爱情一旦陷入,就连抽身都是一种伤害。一旦付出了感情,就没有人能全身而退。

这是我某小说中的一段,讲述的是女主与男主分手后的心理活动,其实还不止这一段,长篇大论了好几百字。

这些根本无需在文中写出,可以通过某一事件、某一动作来表达,比如想表现女主想爱却又害怕伤害的心理可以这么写——“天又下雨了,很冷,她把被子收紧了些,孤独却很安全。”

下雨时独自一人睡觉的孤独很多人应该都感受过,再加上可触可摸的细节描写代入感是不是强了很多。

第二,减少旁枝末节

这也是我经常犯的错误,总在不必要的地方枉费笔墨,无形中增大了读者的阅读成本。读者只想顺着主干看事情的发展,而作者却在顾左右而言它。

(男主)在这暗而柔和的灯光里面和吧台里化了彩妆的女孩子讲话,他感觉挺不自在。那女孩嘴唇涂的很亮,折射着上方的灯投下的光芒,她眼影化成了暗绿色,每每低头就成了两扇小小的贝壳。

这段对女孩的描写可以说很精彩,但这个女孩却不是女主,也不是女二,而是个对剧情没有任何影响的龙套人物,这样的描写就很多余了。

读者只想知道男主来酒吧找女主能不能找到,我却给读者描述了这么个女孩,读者会想这女孩是什么人?她会与男主发生些什么?读了以后发现她什么也没干,就传了句话。

类似的描写很多的话会让读者很疲惫。

不仅仅是细节描写,与推动情节发展无关的枝丫请也一并砍掉(成神后水文的话请忽略),大刀阔斧地砍一砍,相信我,你的文会清爽很多。

第三,受众群体

不要妄想写的文会受所有人的喜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比如我在头条上写的文,我的粉丝群体主要是40+的中年女性,很大一部分是全职宝妈,所以这种文我是不会拿到简书来的,那样的故事肯定入不了文艺青年的眼。

还有《还珠格格》,我们小的时候看得津津有味,现在再看简直毁三观,只觉得荒唐可笑,更不可能有代入感。

因为我们的认识提高了,接受不了这样虚假而悬浮的剧情,但不乏有人还是觉得它好看,因他们的认识是与其相匹配的。

就像很多大火的网文,我却怎么也get不到它的爽点,因为我对它的价值观不认同,我不是它的受众群体,它不能带给我任何触动,我也无法与之共情。

写文之前要清楚自己的受众群体有怎样的认识水平,他们的爽点和痛点在哪里,有的放矢地写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第四,技术角度

从技术角度来讲,代入感与节奏感息息相关,它们是故事的骨架,而之前说过的氛围感和画面感则是故事的皮肉。

美人在骨不在皮,骨架是其精髓所在。

节奏感的问题以后单独细说,这里只说“视觉主线”。

不容置疑,代入感最强的是第一人称,很多恐怖故事、灵异文都用第一人称正是为此,由于第一人称不好展开架构不适用于长篇,写短篇的话还是可以一试的。

第一人称有唯一的视觉主线,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读者理解剧情的负担,只跟随这一个视角前行,如果节奏感把握得好会给读者带来极佳的阅读体验。

除了“我”之外,也可以用“伪第一人称”。虽然是“张三”而不是“我”,但视觉主线只有张三一人。

就比如《摆渡人》一书,完全从女主角迪伦的视觉展开,充满了未知的神秘感,非常吸引人。

虽然书的后半段写得很崩,立意也不高,但不可否认这本书讲故事手法非常高明,尤其是前半段极强的代入感,在我看来,可以打满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