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命运造就性格?
有时候,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遭遇一些挫折,挫折之后冷静下来反思会发现可能是性格的原因使然。当我们想要去改变性格中感觉不好的一些方面,从而完善自我时,就会发现何其艰难。且不说去彻底扭转性格中的某些方面,仅仅是想去控制或微调它们的方向,就会让人感觉力不从心,因为它时时要求你在生活中跳出本我来从第三者的角度审视自己。
或者先不说改变吧,我就想认识清楚自我性格中的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它们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1
关于性格,有一句著名的说法:“性格决定命运”。通过搜索查其来源,我觉着可能来自美国哲学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的一句话: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简言之,行动产生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听起来性格和命运之间似乎是一种因果关系,但我自己的思考和感觉,性格和命运都是在发展演变的,它们的形成都是在一种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并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影响,形成了今天当下的结果。
这更像一种相关性,而非因果性。
2
所谓性格,从心理学上来讲,其实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这样的人格特征非常稳定,所以才有说法:“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正是这种很长期的稳定人格特征,决定了我们生活(命运)中的很多选择,因而才有了性格决定了命运一说。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那是什么决定了性格?
科学研究表明,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也就是生物性因素,通过基因的遗传直接传递给了下一代。但更多的是后天的因素,后天指出生家庭、成长环境、教育条件、社交活动等等。而成长过程中的后天因素,很多也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
这些依赖运气的后天因素,我们就称之为命运,所以似乎命运造就了性格。
3
在成长的过程中,性格的作用远重于智商、知识与技能。
1998 年 5 月,华盛顿大学 350 名学生有幸请来世界巨富沃沦·巴菲特和盖茨演讲,当学生们问道:“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巴菲特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不在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和性格。” 盖茨表示赞同。
在年轻的时候会有一种 “人定胜天” 的想法,觉得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很多事情。二十年后,逐渐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性格和命运产生的相互交织的共振作用决定了方向,而努力仅仅在里面起到了微调的作用。
如今,三十多年已过,沿着命运之线回溯,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事件、环境变化开始对如今性格的成型产生了足够长远的影响呢?
4
万维钢有篇文章《能从十三岁看老的品质》,从标题就能感觉出十三岁会形成影响一生性格品质的变化。但为什么是十三岁,十三岁有什么特殊之处?文中是这么说的:
人的大脑中有个区域叫 “腹侧纹状体”,这个区域负责大脑的奖励系统,能在某些情境之下给我们带来愉悦感。从青春期 —— 也就是差不多十三岁的时候开始 —— 腹侧纹状体给的奖励,重点偏向于社交领域。也就是说,从十三岁开始,我们对同辈人的重视,就超过了对父母的重视。
我认同这个结论么?当我回想起自己经历时,简直不能再认同了。
小学之前的记忆,如今再回忆时发现模糊的只剩下一些点滴,而这些点滴你甚至不清楚是记忆还是大人后来给你描述小时候的生活时自己产生的想象。而小学期间的回忆,也只有一些深刻的片段了,只有到了中学(十二岁之后)我发现自己的记忆相对保留的更有连续性一些。
所以,如果说中学之前的一些经历对后来的性格形成有影响,那也一定是潜意识层面的,而只有中学之后的经历,产生的影响,才作用到了意识层面,并将持续一生。
5
十三岁之后,一方面是生理层面关注点的变化,另一方面是从小学到中学客观环境的变化。
离十三岁还有三个月,我进入了中学。我的中学是一所封闭式寄宿制学校,离我家近 100 公里。我的中学是一所处在民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中学,而我是汉族,汉族在少数民族中学其实就成了真正的 “少数”。这就形成了一个略显复杂的学习、生活与社交环境。
在一个封闭式的环境下,一群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刚进入青春期少年们,第一次开始产生了强烈的 “自我” 与 “地位” 意识。为了获得良好的环境(不容易被欺负),保持 “民族团结” 的小团体就是一种自然的选择。而另一种获得 “地位” 的自然方式,就是得到老师的支持,而在中学最容易得到老师支持的办法,就是学习好。
在获得了有 “地位” 的环境后,才会更进一步去突出 “自我”。青春期的少年们凸显自我的方式,一般来说就是追求 “酷”。什么是 “酷”?在少年们的心里就是对世俗约束和现存规则的打破。在一所封闭式的学校中,显然约束和规则都比普通的中学更多,所以有了很多挑战规则的同学。
而这种挑战是一把双刃剑,我所看到和经历的有些挑战是温和的,而另一些挑战则没那么温和。这也导致了进入学校时,一个班 60 人,毕业时只剩下了 40 人的样子。
简单描述了下我十三岁时面临的一个环境,如今反思这个经历带来的一个长期性格影响是:对环境的威胁变化一直有一种敏锐的焦虑感。另外一个影响,就是在面临需要突破规则的挑战时,如果无法预期这种突破带来的后果时(是温和的亦或是剧烈的),我的选择都会倾向于保守。
二十多年过去后,这种影响从来也没消失过,因为在意识层面总是能清晰地感受到。
...
性格是在命运(经历)中塑造的,也最终影响了命运的走向。
也许如今再想改变性格真得很难,但跳出本我,剖析自我性格的形成过程,来认识自己,这样可能更容易理解自己面对命运的选择。也许面对这些选择,曾经的自己甚至都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就完成了选择,已经无法改变,但也当可获得理解与释然了。
瞬间
多少年后,当我有了小孩,我觉着最重要的就是培养性格,但实际上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只在十三岁之前,而且更多在潜意识层面;之后他们所面临的环境和经历,我们既无法控制,甚至连有限的参与都很难了。
而更多的父母选择了更简单的道路,着重培养孩子的知识和技能去了,对此我没觉得错,只是没有抱多高的期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