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赋之属读后小记
读词赋之属,《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前后《赤壁赋》、《阿房宫赋》、《秋声赋》。几篇虽各有特色,景不同,情也不同,但就其根本,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本文仅作自己学习词赋写作方法之用,如有不妥,敬请指正。另,有几篇非出自《经史百家杂钞》,因为也很经典,便一并阅读学习了。
一、画龙而后点睛的写景抒情手法
从这几篇可以看出,作者并非单纯为写景而写景,均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先写景物,而后言志。一般文章的前半段甚至大半段,都是写景,最后一段抒情、言志。犹如先画一条巨龙,最后给它点睛。使这条龙不但有形,而且有神。
例如《岳阳楼记》,先是用两个段落,重点描写了岳阳楼在不同天气下相异的景色,和岳阳楼上的气候变化引发游人的心情变化。最后点晴,写出自己所欣赏的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
《阿房宫赋》中,先用两个大的段落,描写了阿房宫的雄伟壮丽以及宫中之人的奢侈生活。然后一句“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由写景过渡到抒情,道出秦之所以灭亡的原因,表达宫廷奢靡之害。提醒当今帝王吸取前车之鉴,以同理之心爱民,不要重蹈秦之覆辙。
《前赤壁赋》中,第一部分先描写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时的景物,清风,水波,月光以及人物活动。再由“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过渡到文章的第二部分-主客对话。借对话,表达了苏轼由对人生变幻无常的失意、惆怅,至开导自己,最后转悲为喜的内心变化。
《秋声赋》中,由描写各种秋声,到秋景,最后由自然界转到人生——“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由自然界有形有声之秋转到人生之无形无声之秋。
二、层层推进的写景之法
当然,虽然这些赋啊记啊,最后都会由写景过渡到抒情,但大部分的笔墨仍然是放在了写景上,因此,学习写景之法也是必须的。
在这些经典词赋中,写景从来都不会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定是层层推进,由整体到局部,或由静到动,或由外而内,也有由一物再到另一物,由景观再到景观中的人物活动,等等。
《醉翁亭记》中,第一段,由整体到局部,层层递进,先写“环滁皆山也”,然后到“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再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又到“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最后才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此时,才见醉翁亭。由诸山到诸峰,由诸峰到琅琊,到泉水,再到泉水之上的亭子。到由大到小,由远及近,镜头一点到聚焦,简直太赞了。
第二段,描写山中朝暮和四秀景物的变幻,“……山间之朝暮也”、“……山间之四时也。”此为山林之乐。第三段,描写游人的活动,“前者呼,后者应”、“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十分生动,此为人之乐。最后一段“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又为前面之总结。
《岳阳楼记》非常有意思,范仲淹其实并没有去过岳阳楼,只凭滕子京寄给他的一幅画就作出了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也因此,范并没有把重点放在描写岳阳楼本尊上,而是侧重在描写登岳阳楼时两种完全不同的气候以及人的心情上。
开篇写作文原因,然后写岳阳楼大的景观,写它的周围环境,以此突出岳阳楼。之后,分别是以“若夫霪雨霏霏”和“至若春和景明”开头,用两段来描写两种天气下登岳阳楼的风景以及登者的不同心情。两段对比强烈,给人印象深刻。
《阿房宫赋》也同样,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气势恢弘,突出阿房宫之壮丽,第一段又继续描写阿房宫的种种雄伟,一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让人立刻感受到阿房宫的巨大,令人惊叹。
第二段开始进入到宫人人物生活的描写,作者用“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等描写宫女梳妆打扮的句子形象的表达了其间人生活的奢靡、铺张。
这样,由阿房宫到宫人的生活,再到与百姓的对比。层层深入,最后点睛、言志。
三、韵律十足、错落有致的词句运用
在描写景物时,作者有时使用直接描写,有时使用间接描写,均用词精准,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句子多用排比句式,或对偶、或对仗,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印象深刻。
如《前赤壁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把景物和人的感受描绘得如此生动。
如《秋声赋》中,在形容秋之状时,用了“其色”、“其容”、“其气”、“其意”、“其声”五个方面来描写,观察之细致、之全面,简直绝了!
如《阿房宫赋》中的“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言简意赅,韵律工整。而表达人物生活之奢华时,用了五个排比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来侧面描写。句子工整对仗,均以什么什么也为结尾。
《醉翁亭记》的开头,在一层层到醉翁亭出现,也是一直在用“什么什么者,什么什么也。”这样的句式,“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让人仿佛看到作者在摇头晃脑,优哉游哉的跟我们娓娓道来。
读经典词赋,除了觉得好,也需要知道它好在何处。这一篇小记,只当是一个初步的探讨,词赋中的技法暂时还无法一一道来,留待日后慢慢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