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时
一个人生活在时间,空间都急剧变化的世界上,没有唯一的标准.千人千相,百人百样.不可一概而论.关于早期教育的话题,我们近几年被各种各样的论点搞疯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们被急功近利的家长和贪图利润的商家搞的不知所措,成了满足中国家长传统的成龙成仙的机器,神童太累了.其实教育最好是让孩子们3岁做3岁应该做和能做的事情,四岁做四岁的就可以了.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对孩子进行着灌填赶.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琴棋书画,明天各国语言.更有甚者要对6岁的孩子灌输12大领域,号称EMBA(EARLY-MBA)其实在孩子根本连母语都没有搞懂,生活难以自理的时期,就将他们引入了偏离上帝的孤岛.现在中国的教育家泰斗太多了,连孔子都会汗颜的.以前是对胡万林,李洪志等大师批过了,但教育界的大师还在拿家长望子成龙之心大声鼓吹,以赚点额外的利润.
家长醉心与3,4岁博览群书,5,6岁脱盲.10岁上大学.诵百首唐诗,心算速算.什么都可以速成.可以批量生产唯独孩子,一个孩子一个样,十个孩子十个相.即使短期给了他一些在此年龄特征是超前发展的.但在孩子的敏感期到来时,孩子还是与众相同.甚至他背负了不应有的压力.在心理上可能会有些挥之不去的阴影..1998年11月戴维和克莱尔把拍摄数年的纪录片播放时,引爆了轰动和震惊.因为纪录片记载了英国的超前教育《太多太早》.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成人过多的剥夺了孩子是孩子的权利.没有按照自然规律而是以自己意志为转移.过度的开发引起更多的负面的遗憾,使孩子过早丧失活力.这就比如孩子们的个性能力不是一个可批量加工的产品.而是人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心中都有自己的上帝.有的孩子擅长音节,有的善于跳跃.也象世间万物各有所长.鱼儿游泳,袋鼠跳高.大相径庭自然和谐.
误区一: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过早)孩子刚刚喃喃学语,就从娃娃抓起,不能落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们连饭碗都端不好就练琴,写字.惟恐比别的孩子学的迟.就象小鸡刚刚破壳而出,就由母鸡来教孵蛋法一个道理.美国心理学家曾做个一个经典性的孪生兄弟爬楼梯的试验.弟兄俩一个从48周开始训练爬楼梯,另一个从来没有做,直到53周才开始.两兄弟在56周时,爬楼梯的能力几乎相等..也就是说当孩子的某项技能的生理结构还没有达到成熟之前,学习训练是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或无效的甚至有反作用.
在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的敏感期的概念也有相关的描述.也象中国的及早教育,以豫为先的观点.因此所谓的潜能开发是建立在儿童的成长规律基础上的,否则徒劳无益,甚至适得其反.仲永的泯然众人矣,就是例子.
误区二:早慧早衰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早慧早衰,天才夭寿/德国的法学家卡尔.威特,八九岁自如的运用德,英,法,意,拉丁文,希腊多钟语言,并通晓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等学科.9岁考入大学,14岁获博士学位,后来成为研究文艺复兴的权威人士,终年83岁,白居易,李白也是自幼聪慧过人,也都活7同期的高寿.
当然大器晚成的例子也很多,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节奏。哥白尼77岁完成天体运行说,苏老泉,27始发奋.也成就了唐宋八大家..敏感期教育,蒙特梭利博士讲的 “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用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对每样事情都易学会,对一切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而人的智力发展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 蒙特梭利强调指出,应该注意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生理的发展之间的密切的关系。她说:“如果心理的压抑会影响新陈代谢,并因此降低了一个人的活力的话,那可以肯定,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富有刺激的一种心理体验能够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并因而促进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也正如日常生活做饭,早了饭夹生,迟了,会焦糊.因此要做到把握孩子的敏感期,进行适时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