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散文中华民俗文化

谁动了我的压岁钱?

2017-01-20  本文已影响239人  兔爰爱

——看红楼 过新年之压岁钱

腊月二十四 洒扫尘除             谁动了我的压岁钱?

百十钱穿彩线长,

分来再枕自收藏。

商量爆竹谈箫价,

添得娇儿一夜忙。

             -清.吴曼云《压岁钱》

要问小时候过年什么事最高兴?我想大家一定会异口同声的说—当然是收压岁钱。

不过,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现在的父母们认可孩子应该从小树立理财观念,便给孩子开了自己的户头,压岁钱自然也成为每年收入账户的第一笔巨款。但我们小时候大多没这么幸运,往往当的都是过路财神。那时候,每年一收到压岁钱都要忙不迭的反复点验,随着钱数的增多,幸福的小火苗蹭蹭高涨,火花四溅,然后再美滋滋的规划设想,小心翼翼仔细收藏。但奇怪的是,钱无论藏到什么地方,总会在新年过后不翼而飞,于是每次过年都象上演了一场悬疑片,片尾还给自己留下一个大大的悬念——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压岁钱?

压岁钱产生的历史很早,最早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源于古代先民对自然的无力和保护孩子的舔犊之情,是镇压邪祟,保佑平安的祝福载体。

传说中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摸睡熟小孩的脑门。被摸过的孩子便会发高烧、说梦话,即便退烧也就变成了傻子。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便整夜点灯不睡,谓之“守祟”。

嘉兴府管氏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的宝贝。年三十晚上,老两口守着孩子,还给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来玩儿,睡下后,便把包着的八枚铜钱放在枕边。半夜,”祟”果然来摸孩子的头,但却被枕边迸出的一道金光,吓得尖叫着逃跑了。这件事传扬开去,大家便纷纷效仿,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防止‘’祟‘’的侵扰。于是这种钱便被叫做“压祟钱”,“祟”、“岁”同音,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不过最开始的时候,“压岁钱”主要取其避邪的功能,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背面是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并不在市面上流通。

谁动了我的压岁钱?

时光流转,压岁钱的传统一直流传下来,不过在其辟邪功能之外,也添上了人情来往的功用,除了观赏,也具有了流通价值。《红楼梦》这部明清生活的百科全书,便好几次提到压岁钱。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做过年准备的尤氏便亲自验看了小丫头捧过来的金锞子:这日宁府中尤氏正起来同贾蓉之妻打点送贾母这边针线礼物,正值丫头捧了一茶盘压岁锞子进来,尤氏看了看,只见也有梅花式的,也有海棠式的,也有笔锭如意的,也有八宝联春的。尤氏命:“收起这个来,叫他把银锞子快快交了进来”。过年时将碎金子倾成锞子,想必是用来打赏孩子的压岁钱,这在四十二回里便已验证:鸳鸯送刘姥姥给她看贾母送的东西时,抽系子,掏出两个笔锭如意的锞子开玩笑说要自己留下来,刘姥姥信以为真,鸳鸯对她说“留着年下给小孩子们吧。”显然,《红楼梦》中的这种锞子便是真金白银的压岁钱,已经人情功能大于辟邪功能,充分具备了流通的价值。

不过具备了流通价值的压岁钱,也充分激发了每个孩子的财迷本质,聪明才智也在压岁钱的诱惑下发挥得淋漓尽致。

小时候过年去奶奶家,总是一大家子,三亲六故也总要贺岁拜年,所以我们作为小孩子便也收获颇丰。大人们爱逗小小孩儿,磕个头呀,磕头就给你压岁钱,磕过后便也总有斩获。不料,四岁的弟弟竟在这种氛围下形成了条件反射,小人精才不管什么男儿膝下有黄金,来了长辈就磕头,不顾姨奶家小叔叔才是个半大孩子,也不停地磕头,弄得小叔叔面红耳赤,忍痛咬牙将自己的压岁钱全给了弟弟;堂弟小时候憨憨厚厚,可激灵劲也被压岁钱激发出来。一年春节,爸爸的朋友来家里,没想到家里还有第三个小孩儿,只准备了我和弟弟的压岁钱,看着我们拿到了压岁钱而他没有,堂弟忙给客人端茶倒水、殷勤招待,大人们自然明白了他的意思,弄得没有准备的客人冷汗涔涔,尴尬离去;压岁钱是成人间礼尚往来在孩子身上的落实,但小孩儿哪知道那么多人情道理,除夕夜在得到家人祝福,拿到直系亲人的红包后,我和表妹一琢磨,不如前院后院左右邻居都去拜个年吧,其中目的不言而喻,自然拜年的结果-压岁钱和糖果瓜子各有不同,那体现的都是长辈们人情厚薄的差异。

谁动了我的压岁钱?

后来,年龄渐长,心中悬案终于得破,动了我压岁钱的暗中"黑手"被揪了出来,原来就是自己约爸爸妈妈,无可奈何对压岁钱便也表现的无所谓起来,但谁知却峰回路转,上了初中后妈妈竟开始让我自己支配起压岁钱来。再后来,便是现在,我也成了别人的长辈,在新年到来之际,便也盘算今年要见到的有几个孩子,要封上几个红包,给上几多压岁钱?这里面也有亲缘疏近、人情厚薄的差异。

新年在即,关于压岁钱,你是否也有童年趣事可供笑谈,不妨大家来这里一同忆忆当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