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不变,道亦不变”
今天继续读《矛盾论》。其中有段话:
说到社会发展的原因,他们就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去说明。他们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因此,他们不能理解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这种思想,在欧洲,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是机械唯物论,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则有庸俗进化论。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近百年来输入了欧洲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
书里面加了一个注。
注:关于“天不变,道亦不变”,原书的注如下:
孔子学派在汉代的著名代表者董仲舒(公元前一七九年----前一〇四年)曾经对汉武帝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为中国古代哲学家的通用语,它的意义是“道路”或“道理”,可作“法则”或“规律”解说。
随记:这个注还须加注
孔子学派最初的典籍里面并没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提法,这个说法是汉代的董仲舒提出来的,应该说是对孔子学派的曲解,已经偏离了孔子学派的理论路线。我们知道孔子学派最初的典籍有四书五经,其中的《易》,就是讲的变化,而《论语》中有“无可无不可”的说法,就是说做事要执权达变,原则掌握住之后,应对事物的方式方法可以调整。这是其一。
对于道的注解。道为中国古代哲学家的通用语,这句话不确切。
最初的道源于道教典籍道德经,再往上推,来源于三皇五帝之学。而那时候的典籍是不对世人公开的,只限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少数人学习和掌握。后来礼坏乐崩、百家争鸣,被各种学说所借用。我们也知道,各个哲学流派均有自己所谓的道,然而,他们的道与最初的道的本意已经无法同日而语了。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里面我们看到: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后面的法家、墨家、名家等等,都是在道之下的德、义、礼的层面中打转,那不是道的全部,而是局部。如盲人摸象,各执一端,象耳非象,象尾非象,如是而已。
如果把道理解为法则、规律勉强说得过去。为什么?因为“道可道,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