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望闻问辩”分析阅读第三步——问辩
《如何阅读一本书》告诉我们,分析阅读的方法分三步,可以总结为“望闻问辩”这四个字,即远望、近闻、问辩。今天我们就来看“望闻问辩”的第三步——“问辩”一本书。
在分析阅读第一步,我们远望了一本书,了解了整本书的骨架,知道了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讲什么;在第二步——近闻,我们了解这本书的血肉,准确地诠释了作者的意图。
如果说前两个阶段是读者在接收作者的信息,那么最后一个阶段“问辩”则是读者主动对作者的信息提出意见。
-1-为什么要问辩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说,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
阅读一本书,是一种对话。
我之前也认为,阅读就是像作者学习,怎么可能是对话呢?因为作者在一本书中一路说个不停,我们却无话可说。
事实上,读者才是最后一个说话的人。作者要说的已经说完了,读者就可以开口了。一本书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就跟平常的对话没有两样,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说话,也不会受到干扰。
问辩是读者的义务。
在读者与书之间的关系的本质中,有更深一层的义务关系。读者的义务就是——掌握住自己的机会。没有任何事能阻碍一个读者发表自己的评论。如果我们不能说:“我同意。”至少我们也要有不同意的理由,或对问题提出怀疑的论断。
问辩是读者的成长。
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这样的读者会在最后对一本书提出回应,对于作者所讨论的问题,会努力整理出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才是成长。
-2-什么是“问辩”?
《如何阅读一本书》说,问辩有四个规则,分别是是谨慎——先理解再提问、谦让——不争强好胜、恭敬——就事论事、批评——标准具体客观,用四个字表述就是“慎谦恭评”。
-3-如何问辩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列举了规则九到规则十二,对应着分析阅读的第三步“问辩”。
规则九——谨慎表达意见,先理解再提问。
毫无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还不清楚便不同意就是无礼。很多人爱说:“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我想你错了。”这就是最不负责的评论。
只有当你经过了远望和近闻,对一本书有了全面准确的诠释理解,与作者达成了共识之后,才可以决定同意他的论点,或是不同意他的立场。
在谨慎表达意见之前,要注意两个情况。一是如果一本书你只读了一部分,就更难确定自己是不是了解了这本书;二是一本书跟作者其他的书有关,必须看了那本书之后才能完全理解。在这两种情况中,你要更小心说出“我懂了”这句话,也要更慢慢地举起你评论的长矛。
规则十——谦让地表达不同意见。
赢得辩论不是目标,从差异中学习才是真理。
在与作者——活着或死了的老师——对话中,真正的好处是你能从中学到什么。你要知道所谓的赢只在于增进知识,而不是将对方打败,争强好辩是毫无益处的。
你要明白,争议是可争辩的事物,争议可以在学习中获得解决。争议的过程就是教导与受教的过程,大部分争论形式——只要排除误解,增加知识就能解决。
规则十一——就事论事,恭敬地区别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意见”,代表没有理论支持的评断。读者要为自己不同的意见找到理论基础,这样这个议题才不只是被说出来,而且会解释清楚。只有这样,才有希望解决这个问题。
人都有动物的一面,在争辩时会带进情绪,或是引发脾气。所以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要让争论流于情绪化,避免在情绪很强烈时去争论。要时刻保持一种恭让的心态,毕竟作者善意地传播他的知识和经验,你要保持一颗受教的心。
规则十二——批评的标准一定要具体客观。
在你说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之后,你可以在以下四个具体方面向作者说明:
(1)“你的知识不足”,阐述出作者所缺乏的知识,并告诉他这些知识如何与这个问题有关;
(2)“你的知识有错误”,指出作者的前提有缺陷,他的证据与论点无论在质与量上都还不够好;
(3)“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告诉作者不符合逻辑的推理过程;
(4)“你的分析不够完整”,指出作者分析与理由不完整的具体细节。
《如何阅读一本书》说,主动阅读的核心就是在阅读时养成提出、回答“四个问题”的习惯。通过分析阅读的第三步——问辩一本书,即“慎谦恭评”,读者就能回答这四个问题中的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