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读《21世纪的管理挑战》
彼得·德鲁克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这本《21世纪的管理挑战》,完成于1999年,如若那个时候就能看到或者学到书中的一些对未来的判断,那一定是先知先觉;如若再加以实践,那马云、俞敏洪都有可能与你为伴,因为作者确实已经准确的判断了21世纪的“热点”。即使错过了那个最好的年代,现在读来还是颇有新意。因此,这一类书就是经典!
全书共有六章。分别为:管理的新范式,战略--新的必然趋势,变革的引导者,信息挑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自我管理。每一个章节都有颠覆我认知的视角,或者仍然不能理解的观点,作者的高瞻远瞩,以及对未来的准确判断,非一般人无法企及。
我只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经历,谈一些自己的想法,权作自勉。
1.把职位当成岗位看待。德鲁克认为,管理最根本的问题,或者说管理的要害,就是管理者和每个知识工作者怎么看待与处理人和权力的关系。在他看来,人可以拥有的只是授权。也就是人只是在某一阶段,某一事情上,因为所拥有的品德、知识和能力而被授权。
今天一部分管理者仍然会死心塌地的认为,组织的任命是职位,而非授权的岗位,因为在以往的历史长河里,国有企业或者政府部门的职位基本上是“只上不下,官越当越大”。
或许“三项制度”改革,能扭转一些错误的观念,至少现在看来“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已经有了兑现。但是“当官”仍然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明知自己的品德、知识和能力,不能胜任某个岗位,只要有一点点希望总想动用各种资源谋个一官半职。而看待那个“官职”,神圣如同佛祖在位,并不认为那只不过是个责任和使命更为重大的岗位。混乱的自我认知,培养不出来正确的做事风格。要么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要么铤而走险、胆大妄为。抛荣辱、弃戒惧、遗敬畏,浑浑噩噩,不知所向。
然而,今天真正在岗位上发光聚热,无私奉献的,都绝不认为那个职位有多么大的诱惑,而是“为官避事平生耻”,心存敬畏,敢作敢为,恪尽职守,率先垂范。在担心自己工作做不好的同时,又始终追求攀爬新高度,占领制高点,征服新领域。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置功名利禄如粪土,视荣辱得失如草芥,一心为公,我将无我。他们用自己的品德、知识和能力,攻下了一个个山头,那个职位只是一面令旗。
2.关注绩效。德鲁克认为,“成果负责制要渗透到组织的每一个层面,务求淋漓尽致。”但就这句话,我认为做得最好的是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其经营模式管控到最小的成本中心,每个成本中心独立核算,计算出效益,将增收节支、提质增效发挥到了极致。
作为管理,这个观点可能比我想象的要更加重要。德鲁克说,“战略必须接受一个全新的基本原则,即任何组织(不只是企业)必须按照业内表现优异的企业(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设定的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估。”用今天的翻译,这就是——“同业对标”!这种眼光和视野是国际化的、全球性的,是战略,不是战术。今天的华为不就是这么挺过来的吗?多年的“备胎计划”,暗中磨砺,“剑不出鞘”,才有今天“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才有今天“千锤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企业的绩效,我们经历了KPI,也使用同业对标,今天新的绩效模式OKR,应用在谷歌、领英等顶级公司。不管哪种绩效模式,都有长处和短板,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企业的绩效制度也在不断地优化和改进。
其实,我想说,绩效应该更多地应用在自我管理上。简单的说可以列周计划、月计划,年度计划等等,管控好每一个细节。往大里说,富兰克林自我修炼13条人生信条,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都遵循“目标—计划—行动”,都设立非常高的绩效标准,并且能自我驱动,控制、衡量并指导自己的绩效,着眼于关键结果。这才是自我绩效管理的典范!
3.对未来趋势的把握。德鲁克认为,未来五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越来越低的人口出生率;可支配收入分配上的变化(政府、卫生保健、教育和休闲等部门的影响与日俱增);定义绩效(采用非财务手段考核知识工作者的绩效);全球竞争力(全球范围内的同业对标);经济上的全球化与政治上的分裂显得越来越不协调。
20年过去了,从现在看,这五个趋势一一应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就连中国也放开了计划生育政策,鼓励增加人口出生。可支配收入大量投入到教育和休闲部门,尤其是与旅游、休闲相关的行业,一定会诞生“超级航母”,因为人们有更多时间和预算可供支配,比如高铁、航运、共享单车、迪士尼、游戏等领域。知识工作者的绩效,会越来越值钱,或者说赚钱会更加容易,比如慕课、学而思网校、新东方、樊登读书会、网红带货等等。全球竞争力更不用说,科技、信息的日益发达,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世界一流、国际领先的目标已经箭在弦上、风起云涌,万类霜天竞自由,试看谁主沉浮?经济全球化了,但政治分裂越来越激烈,脱欧、暗杀、战争、内讧,政治局面从来就没有宁静。20年前高瞻远瞩,做出对未来时局的准确判断,这不得不说是真正的“高人”“神仙”!
当年,如果有人能够真正领悟作者的思想精髓,那这20年一定是勇立潮头,一帆风顺。而今天,这些趋势是不是就过时了呢,还有没有可以淘金的领域?
4.信息技术的思考。书中德鲁克的观点:50多年来,信息技术一直以数据为中心,包括数据的收集、存储、传输和显示。在“信息技术”中重点始终是“技术”。然而新兴的信息革命的重点是“信息”。这个论断真的是一语破的、一针见血!
结合我们的财务信息化工作,这些年一直在做技术,做了SAP、财务管控,还插播了MDM、投资测算系统、保险管理系统等等,不能说不全面,但是实实在在的不完整、不好用。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顶层设计的问题,从顶层设计上就缺乏全局观、大局观,虽然看起来是一套系统,但是建设的时候又各建各的,缺乏能够打通任督二脉的灵魂人物,所以不同的模块仍然没法互融互通;其次,项目组也缺乏能够同时明白几个模块的关键人物,需求方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再加上人员频繁的流动,做出来的产品千疮百孔、难以实用;再次,最终用户也是想做啥就做啥,缺乏统筹考虑,更不顾及其他模块,做出来的产品最多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适用。
技术的问题不能解决,管理需求仍然高涨,项目组整日紧紧张张忙忙碌碌,管理者每遇问题头晕脑胀没有方向,真正想要一些数据,真可谓“来之不易”,然而结局往往是“用之不起”。数据只是数据,不能整合成信息。真正有用的信息,却缺乏分析工具,又难以整合、提取,散落在浩渺的数据海洋里,任潮起潮落。
今天,我们提出了对数据“盘归治存用”,也要建设数据中台,但是我仍然担心没有灵魂人物的数据建设,布局了如“星河灿烂”般的珍珠,却缺乏能“提纲挈领”的丝线,串不起来,提不起来,摇曳不起来。从技术向信息的转变,要的是整合数据,将整理、分析后的数据组织成信息,使信息成为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引导恰当的行动,驱动管理的提升。
“信息的目的不是掌握信息,而是能够采取恰当的行动”。我们商旅管理的方向,“四全”财务的构建,在这些方面已经做了充分的思考和准备,如若都能实现,那是真的“信息”时代的到来!
5.我要到哪里去?德鲁克崇尚终身学习,因为他相信经理人必须要与变化保持同步。他有一套基于实践的、跨学科的、终生的学习观念。而这些理念在富兰克林、毛泽东、查理·芒格、马云身上都有深深的刻痕,成功的根系和魂魄里,一定有共通的营养成分。
书中论述,知识工作者将面临全新的要求:
1.他们需要问:“我是谁?我的优势是什么?我如何工作?”
2.他们需要问:“我属于哪里?”
3.他们需要问:“我能做出什么贡献?”
4.他们需要承担维系人际关系的责任。
5.他们需要为他们的下半生做好规划。
读完这本书,我想未来的竞争还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自我管理”才是21世纪真正的管理挑战!每个人都不想被时代淘汰,每个人都想荣华富贵、功成名就、实现价值、奉献社会,而个体的“繁荣昌盛”“水涨船高”势必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风驰电掣。因此自我管理更为重要,然而,自我管理之道是什么呢?思前想后,我觉得没有那么复杂,其根本还是——终身学习与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