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社交时,你在思考什么?
一、史上最尴尬的饭局
2月25号的晚上,我参加了非常难忘的一个饭局。之所以说它难忘,是因为整个过程实在是非常尴尬,尴尬到让我分分钟想遁地消失。那天叔叔让我去参加一个活动,活动的参与人员都是上海或香港的公司的董事长或执行董事,总之各个身价不菲。尴尬峰值发生在晚宴时,我被安排和9位董事长在一个饭桌上用餐,面面相觑已经有些尴尬。我本想厚着脸皮,趁着大家觥筹交错你来我往之际,沉默地吃点东西捱过这段时间。结果不断有人举杯来敬酒,我站也不是,吃也不是,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不管这酒是从左喝到右,还是从右到左,每次到我这里必卡壳,饶是我脸皮再厚,轮了几番之后我再招架不住,落荒而逃。
我知道叔叔好意,想让我扩展社交圈。我也在思考,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为什么要社交,要如何社交。
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e)说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No man is an island)。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都有社交的本能和需求。不管是内向还是外向,我们都没法避开社会这张大网,隐世独居而不与他人交往。
马修·利伯曼在其著作《社交天性》中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来就具备社交天性的,并且人对社交的需求甚至大于对食物和温暖的需求,不甚理想的社交关系给人带来的痛苦与真实的身体疼痛无异。那么我们怎么才能产生理想的社交,避免“能产生疼痛”的社交呢?
如果我们能分清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或许更容易找到答案。
二、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如何起作用?
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代表着两种准则,在我们的社会交往中起作用:
共情社交是指为了获得情感联结和情感体验,打发无聊,或是有共同兴趣而产生的社交行为。这种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换,且大多数人自小产生的社交行为都是源于这种共情类的需求。
比如,当你失恋了,你第一时间会想到自己的好闺蜜/好哥们,与她/他倾诉自己的痛苦和烦恼。
而功利社交是指为了达成某一目的,或是从对方身上获得利益而产生的社交行为,随着一个人的心智的完善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他会越来越注重社交的效益性。
当我们参加去参加一些行业聚会,我们肯定是本着获取资源的目的而非想要结交一生挚友。
这两种社交的机制并不相同,我们在不同的场景、面对不同的对象时,会使用不同的社交方式。
比如,你跟好朋友吐槽老板,倒倒苦水,无可厚非。而如果你和同事抱怨公司这不公平那不规范,很可能你的同事就会给你打上不专业不靠谱的标签。
前几天看了《实习生》这部电影。电影中Ben作为一名老年实习生来到Jules的公司做她的私人助理。起初,Jules并不看好Ben,也没有打算真的把工作分配给他。这是因为作为职场里的上下级关系,Jules并不认为Ben有可以为她所用的资源。而随后随着工作的接触,Jules发现了Ben的优势和能力,才逐渐放下芥蒂,去接纳和认可Ben,甚至两人逐渐建立了共情社交。
三、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有何特点?
首先我们得清楚这两种社交方式的特点。
共情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换,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他的共情社交会逐渐的减少。并且在同一年龄与阶层中,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能力越强、社会地位越高,他的共情社交就会越少。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当你工作后遇到挫折了,你不会像学生时代那样,想马上找自己的好朋友去倾诉烦恼,而是更多的靠自己去分析和消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成功的人往往越是相对独立,因为他们的人格和能力都足够完善,他们对朋友精神上的需要和物质上的支持都需求较少。
而功利性社交注重社交的“效益性”,即一段社交关系能带给他怎样的利益,和这个朋友继续交往有没有价值和必要。如果一个人和你的差距极大,你很清楚这个人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可能给你带来丝毫的利益,那么这段社交关系对于你而言就是无价值的,所以你本能的就会舍弃。
这也解释了文章开篇我所遭遇的那场尴尬社交。在明知彼此资源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双方就会放弃进行人际关系联结的想法而去寻找与自己更为匹配的资源来源。
功利社交”有两个基本前提。
一是“有效”信息的交互传递(这个信息是广义的,在人际交往中的如语言、情感、物质、知识等都可以包括在这个信息的范畴内)。所以,我们选择参加靠谱的行业聚会去获取关于行业的最新动态,而不是和家人去讨论行业的发展。
二是较为“对等”的价值水平。这个价值水平并不仅仅只是指社会地位,它依据的是具体情况和个人的评判标准。为什么有些职场前辈喜欢和职场新人聊天呢,虽然职场新人并没有同等的工作经验和资源,但是前辈仍然可以从年轻人身上了解到很多新鲜的视角和当下的潮流。
四、谈感情还是讲资源,这两个社交方式怎么用?
既然这两种社交方式有各自鲜明的特点,那么我们应该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社交方式。但是,实际上我们大部分人往往模糊了两者的界限,把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不分彼此的乱用,伤了友情,或是坏了规矩。
有人让你帮他儿子在你公司找个好工作,因为你可是他拜把子的兄弟。这点小忙都帮不了?我看你就是不够意思。
同样,为了让同事喜欢你、老板认可你而一味地迎合对方,也并不能达到你希望的效果。因为在职场上,大家更看重的是社交的效益型,你的能力或是资源能不能让对方获益才是对方更为关注的。
所以,在我们去进行社交前,不妨先考虑一下我们的需求。
1.社交的目的。你是希望获得情感上的联结和体验,还是为了获得相应利益。
如果是好友聚会叙旧,就不要抱着功利心交往,非得得着什么好处。如果是功利性的社交,那么也许相比打感情牌,就事论事更有成效。
2.社交的对象。在我们明确了目的之后,选择合适的对象也很重要。
刚刚看完了一部电影,满心的欢喜和激动想找个人分享。那就别找不爱看电影的人。“为什么要花钱去电影院看?在家用手机看不是挺好的,还可以躺在沙发上看。”“那部电影的剧情那么老套,一点儿创意都没有。你说配色好看?电影不都那个颜色吗?”有些事情,说给懂的人听更容易引起共鸣。
3.社交的心态。
在中国的文化里,社交被赋予了非常高的地位。不信请看:“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可是,朋友多了,我们的路就真的好走了吗。
即使工作再累也不想错过同事的聚餐,生怕被认为不合群或错过什么消息。不管喜不喜欢,因为不想得罪朋友而不得不帮忙。这样的例子太多,我们总该想一想为什么。
在面对社交时,我们应该养成一种不卑不亢的心态。我们在比自己强大的人面前会本能的感受到一种威胁,这种威胁可能会促使我们产生怯懦和自卑的心态,从而想要通过迎合对方放弃自我的方式获得对方的认同和支持。但这却并不能持久奏效。最能为自己代言的莫过于自己的能力。不断的提升自己,才是建立高质量社交的关键。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做什么,及时的舍弃不适合自己的社交,无效的社交,不被别人的想法左右,不屈从于主流的想法。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场舒服而有效的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