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有熊孩子吗?

2021-04-24  本文已影响0人  Kerry说
多一分善意,多一度温暖

周末一家三口来到餐厅吃饭,愉快的进餐过程中,2岁的宝宝不知道因为受到什么事情的刺激,情绪激动,突然尖叫起来,这时候,你的反应是什么样的?你身边在就餐的其他人又是一个怎样的反应?

60%以上的父母这时会选择呵斥宝宝:“公共场合你怎么可以大声尖叫呢?你这样会影响到别人的……”而周围就餐的人会立刻投来目光,甚至一些年龄大的阿公阿婆还会说:“这娃真没有教养,做父母的也不知道管管?”……这应该是我们会遇到的大概率反应,这圈反应出来,对宝宝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不能一概而论,但心里的阴影面积还是会有的,只是多少的问题。

但我们试想下,如果我们多一分善意,父母细声问下宝宝:“宝宝,你怎么了?是哪里不舒服吗?还是菜的味道不喜欢?能跟爸爸妈妈说说吗?”用平等的口吻与宝宝沟通,待宝宝情绪稳定下来后,再来跟Ta说说道理:“宝宝,爸爸妈妈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我们下次在表达这种感受的时候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表示哟,比如像现在一样跟爸爸妈妈说,就是很好的方式呀!”而周围的顾客,虽说影响到你们用餐,可如果听到尖叫声后只是微笑着看看,不多加评论,就是一种善意,毕竟2岁的宝宝,你想让Ta做好自我情绪的管理,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生活中,只要多一点善意,就会让周围多一度温暖。

那么,何为善意养育呢?

发自内心的爱,而不是挑剔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我在书上曾看到一个这样的事例,让我印象深刻。当时陶行知在操场上看到了一个小孩打架,他对小孩说,”你等会来趟我的办公室。”小孩当时听后,很慌张,但还是乖乖地去了。到办公室后,陶行知后来,一坐下陶行知就打开抽屉,对小孩说:“这块糖奖励你,按时来到我这儿,比我来得还早,说明你尊重我;第二块糖,我叫你停下,你就没再打架了,你听了我的劝;第三块糖,我了解了你打架是为了帮别人出气,仗义。”大家猜孩子的反应是什么?这孩子就慌了,说:“您打我得了,我知道错了。”陶行知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给小孩,说“第四块糖,知错就改,你可以走了。”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教育可以有非常善意的面孔,去塑造好的灵魂、好的孩子。那么,反射到父母层面是怎样的呢?我们要发自内心的爱小孩,不要为了别人的看法,而去挑剔自己的孩子。

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是小区里的一位老乡,我家小一一没有见过她,平时爱说话的她看到这位阿姨,眼睛里闪着光的看着,我开口说道:“小一一,要不要叫阿姨呀?”她笑笑没说话,紧接着,家婆也催她叫,还说道:“不叫不乖哟!”当时我听后,对小一一说道:“宝贝,来妈妈这里,抱抱。你是不是害羞了呀!这位阿姨是第一次来我们家,你害羞是正常的,她呢,和小一一的爷爷奶奶是老乡哟,也是跟我们住在一个小区的。小一一不想叫,就不叫哈!没有关系的!”小一一就一直看着这位阿姨,听着奶奶跟阿姨聊天,然后又跑到我的身边,小声地说:“这是阿姨!”……大概过去15分钟,我问道:“小一一对阿姨熟悉了吗?你看,你刚刚还给水果阿姨吃了哟,阿姨想要听你叫她一句,你愿意吗?”突然,她就大声叫了句:“阿姨!”随后立刻把脑袋趴到我的身上,害羞状……这之后,她又叫了几句,阿姨离开时,还主动地说:“阿姨再见!”挥挥手。

我上面说的这个场景,大家日常生活中肯定很多见,我们小时候也经历过很多类似的情况,总是被父母或者其他人逼着喊人,还威胁到不喊人就不乖,不给你糖之类的话。这时候,我们在意的只是他人的心中会怎样评价我家小孩的教养,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我们并没有发自内心的去爱孩子,而是更爱我们的面子。

规矩并不是需要严厉的管教或者威胁,而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去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吗?我们自己都不能很好的自我约束,为何要强制的约束孩子呢?

善意养育,为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生长环境,那么,Ta也会变为一个温暖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