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坊.读书会.知识点.第五十九期
2017-01-11 本文已影响0人
请叫我印度小火鸡
早些天看到有个帖子,发帖人是个大学生,小时候家境不好,父母外出打工,他在家当留守儿童,父母联系很少,逢年过节盼到父母回家也是忙着自己的交际。偶有犯错老师联系家长,爸爸也是一通电话批头骂。现在他上大学了,父亲时不时来电,能聊的也不过是天气和吃了啥。他觉得和父亲没有什么好交流的,甚至厌烦父亲这样类似没话找话的方式。
在很多中国文学作品中,父亲总是沉稳的、沉默的,像座山。我们总是用“父爱如山”赞扬着这种父爱的表现,今天我想换个角度聊聊。群里很多位学友都是为人父母,同时很多也工作相当忙碌,但是我觉得较之那些外出务工的父母能陪伴孩子的时间还是更多的。很多时候,父母都觉得孩子太小,说了不懂,等他大了做了父母就会了解。事实果真都是如此么?
孩子要求的是什么?最基本的不就是陪伴与交流么。可是,很多人会常常会以“爸妈这么辛苦工作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让你更好生活。”这样的借口教育孩子,但这是真的么?如果没有孩子,大人就不追逐物质的现实生活了么?
我今天的几个发问也许有些片面,但我的目的也是想换个角度思考这些问题。很多人都觉得这种迟到的爱可以弥补很多缺憾,可万一对方没有接受呢。似乎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这个孩子就要被打上“不孝”的标签了,这对孩子而言是不是就公平了呢。
希望父母能珍惜和孩子交流的机会。
今日知识点推送如下:
1.奥巴马卸任 郑嘉钰
2.房地产列强进驻三四线城市带来了什么
3.《馒头日记》
一味坊.读书会.知识点.第五十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