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解读、深研讨
听郑美玲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真思考和深思考》所感
今天下午,郑美玲老师做了一场《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真思考和深思考》的讲座。郑老师作为一线教师,没有讲解过多理论知识,而是通过自己讲优质课的经历和近几年对课的研究,告诉我们应紧扣语文核心素养来设计课堂,并用自己的课堂实例来讲解,郑老师的课堂设计角度新颖,还有广度、深度。这样紧贴课堂的讲座,对我们来说真是一场饕餮大餐。
郑老师先讲了自己的赛课经历。2003年,22岁的郑老师代表开封参加省优质课比赛。市教研员特别重视,就对郑老师的参赛课《桥之美》做了精心的设计。整节课没有一点是郑老师自己的想法,上这一节课,郑老师其实充当了表演的角色。最后得了省一等奖,不过是第七名。第七名的成绩其实不是郑老师所希望的。不过,这次赛课给郑老师带来了转机,被郑州外国语学校看中。
郑老师来到郑州,2007年代表郑州市参加省优质课比赛。有了上次的教训,这次郑老师自己研读文本,精心设计,打磨了一节有自己个性的课堂。赛点在郑州的某一中学,地利呀。比赛前几天,郑老师有充分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惟恐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就把问题提前给了学生。赛前,那个班的老师又让学生做了精心准备。可想而知,课堂的推进十分顺利。课的设计是有亮点的,但课堂上没有真实的思考,自然亮点就没有发亮。没有缺点的课堂是虚假的课堂。郑老师又一次得了排名第七的省一等奖。
这是一段美丽而又荒谬的历史。
郑老师告诉我们:“课堂不能失去自我,不能失去真实,不能失去深刻。还要避免伪问题伪对话,避免文本表面滑行,要提出突破表层感觉的真问题,对学生的初始感知有所触动有所冲击,提出进入深层思考的深问题,学生本以为一望而知实际上一无所知。”
为了让老师们知道如何设计问题,郑老师为我们展示了《河中石兽》的课堂设计,这一课问题的设计上升到对学生审辨思维的训练。
第一环节:
[学习任务]:你能用下面的句式陈述三人的思维路径吗?
我认为(断言石兽的位置);因为(讲出判断的理由);所以(提出打捞的方法)。
如:以僧人为例
我认为石兽应该在下游某处;因为十多年来,水流不断冲击,石兽就向下移动了;所以应该沿着河流向下寻找。
僧人从生活常识的角度,讲学生从事物特性角度,老河兵从实践经验角度。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在某种特定情况下都有存在的可能性。
为什么作者认为老河兵的分析判断就是正确的呢?
老河兵的思考行为最符合生活中理想思维:凡事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实践出真知。将其打造为一个从实践中走出的智者形象,也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但方法很独特,摒弃了传统的问法)
第二环节
[审辨思维训练一]
[学习任务]:模仿作者的手法改变故事结构,改后想表达什么想法?
我做,你看,你想
思考:这样改后,能表达什么?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欲求石兽于水中,因不知石兽所在,聚众议于寺。
一农人曰:“石性坚重,当在落水处。”僧以为然。
一商贩曰:“闻十余岁,水激之,或在下流。”僧以为然。
一讲学家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众皆讶然,不能指其纰漏。
僧不能断,遂绝求石兽之念想。
(讽刺生活中有些人没有主见,不重视实践检验的弊端)
你做,你想,我看,我想
[审辨思维训练二]
改变三人出场的先后次序,改变最后的结果。假如让讲学家的分析判断正确,会得出怎样的观点?让僧人的分析判断正确,又会出现怎样的想法?
思维之旅: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根据课文第二、三段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言论,写出他们的思维路径。
我认为(断言石兽的位置);因为(讲出判断的理由);所以(提出打捞的方法)。
(这一环节,郑老师让学生大胆想象、推测,打破原有的认知。使学生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有自己的思考,培养学生个性思维)
郑老师紧扣课标和课程核心素养,对文本研读之深、之精,令我们佩服、敬仰。郑老师设计问题之巧妙,对文本挖掘之深,也让我们望尘莫及。
课堂如何设计,要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也可以说一个教师的语文素养。
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要多阅读,多写作,提高自身文本解读能力。还要用心钻研教材,依据语文核心素养设计课堂,给学生呈现出有广度和深度的课堂,让学生学而所得。这样,才不愧语文教师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