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分享家》集锦

日常惯例表“避坑”指南

2020-05-09  本文已影响0人  钟莉Summer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说:“所有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不同的目的就代表了我们不同的选择,它必然会导向不同的结果。

当家长们希望一切都能按照自己的期望进行,有了日常惯例表孩子就可以老老实实地遵守,该吃饭吃饭,该学习学习,那该多好呀!但实际上,日常惯例表是为了帮助孩子,是让孩子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这样可以让他对生活更加有安全感、归属感和秩序感。

惯例表对于小一点的孩子真的非常简单有效,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节奏,也会感受到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但是针对学业重的中小学生,则需要在践行日常惯例表时避免“踩坑”.

1.  “引导创建”让孩子获得参与感

我们需要明白,家长要做的是通过引导孩子创建他们的日常惯例表来帮助子女,而不是为他们建立惯例表。“引导孩子创建”与“为孩子创建”这两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这个表我见过很多稚嫩笔记的,也见过excel排列超级整齐的,它最终需要孩子要去实现,所以需要让孩子参与设计,而不是家长强制或半强制的去设计。执行比较好的绝大多是都是孩子主动参与并制作的。所以家长要争取让孩子最终去呈现,孩子会有“主宰自己生活”的成就感,也会更愿意遵守自己参与创建的规则。

△ 第1次小试牛刀,孩子参与和完成的都很好   △ 第2次妈妈没忍住亲自操刀,第3周夭折   △ 尝试只写每天完成项,孩子次月就能自己填写和完成了  

2. 永远没有一步到位的事情

制定日常惯例表的主要目的就是花时间训练孩子。教会孩子做日常惯例表,我们要关注的是长期效果,是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培养孩子必备的生活技能和社会品质。

日常惯例表最难的是在刚开始的实施阶段,跟进反馈不及时极有可能无法全部达成。所以当制定出日常惯例表,我们需要在执行过程中,观察孩子的反应,看看是否有孩子不能完成的部分,是否有他感到困难的地方,然后花时间训练。

先尝试三天或一周,这期间努力坚持,然后再沟通调整,比如增减项目或者调整顺序。同时提前确认可宽松的范围,万一落下一天也没关系,但是马上要连接上,这样有利于养成微习惯。

3. 凡事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当家里的每个人都有惯例表,并坚持按照惯例表去做,日常惯例表才最有效。而不是由父母把需要完成的任务清单留给孩子,自己却捧着手机放飞自我。

切记惯例表不是束缚孩子的枷锁,避免极具控制感的限定时间来压迫孩子执行,当家长粗暴的强迫, 有可能会导致孩子放弃,甚至会愤怒的撕掉一切!实施阶段以鼓励为,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否则就只是升级了你的控制工具箱。

4. 不要用奖励剥夺孩子的能力感

惯例表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一天的节奏,让孩子感觉自己可以主宰生活,也能让我们省心不少,但如果加了贴小红花、积分兑换等各种奖励,就是不尊重孩子的,因为这暗示着你的孩子没有奖励就可以什么也不用干。这也是不必要的,因为孩子中喜欢干父母期望他们做的事。孩子越能自我照料,就越觉得自己能干,越能受到鼓励,这才能拥有健康的正循环。

最后

日常惯例表会给孩子带来稳定的秩序感,因为他的生活节奏是有预知的。它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干,内心收到鼓励,由此带来的一项额外好处就是父母可以不必再唠叨,从此,开始享受每一个平和的早晨和夜晚,让孩子在有节奏的家庭氛围中愉快地成长。

最后的最后,没有任何神奇的工具,能够解决所有的阻力和挑战,最了解孩子的是我们自己,只有让我们成为了PD型的父母,才能给到孩子最温暖的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