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经文章,没有在娱乐的电影《我不是药神》
今天我们的故事是《我不是药神》。就是那么上映了很久的片子。
《我不是药神》自上映以来就口碑炸裂,豆瓣评分高达9.0,一直很期待去看,可惜并没有在瑞士上映。所以就等呀等呀,等到腾讯电影上映。昨夜看完以后情感受到了莫大的冲击,再加上鬼使神差的刚读了一篇患癌患者心路历程的记述文,心里,脑中,身体里有太多的感触,导致语无伦次,几次提起笔,不知所云。所以等了一天,风平浪静的心更适合记录。
20亿的观影量,考虑到为数不多的blog读者,我就来假设你们都看过啦。所以下面是详细剧透环节,如果没看过,请绕路:
故事以真实事件改编。程勇是一个卖走私印度神油的小市民,认识了慢粒白血病患者吕受益,吕受益治病需要长期服用特效药“格列宁”,而正版的药需要4万,已然家徒四壁的吕收益为了活着,恳求程勇去印度走私一些仿制药物回来。虽然知道走私犯法,但恰遇父亲生病,等钱治病的程勇还是冒险走私。一回生二回熟,与几个患者组成了生意联盟,由此发现了一条生财路。在改变了自己生活后,担心东窗事发的程勇决定放弃倒药,当起了纺织厂的老板。而自保的举动无形间将伙伴的生命推向了边缘。一年后吕收益因无钱吃药,最终选择了自杀,离开了深爱的家人。这件事深刻的触动到了程勇,理解自己走私来的药对于这些病人的意义,于是又重新拾起了老本行。此时的程勇已不计私利,宁可赔本,也要帮助病患。但走私犯法,最终被公安抓获。在获得病患的请愿后,减刑到5年。出狱后,电影特别提到“格列宁”已被加入到医保行列。
因穷治病的事例在中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随处可见的帮扶文章,《救救这家人》,《她还这么小》,多到磨粗了神经。叫惨哭穷的文字已经不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每一个感性的门槛都架设了理性。但《我不是药神》就这么扣开了心门,让感情重新澎湃了。Why?从主页君的角度讲,戳心的点是看到了一群为了活着而努力的人,都不是要求体面的活着,仅仅只是呼吸,心跳,每日有药。明明有治病的药方,却吃不起,从希望的角度来看绝望,绝望就更显得悲凉。
看完电影后去查了查原版事件,程勇原名叫陆勇,本身就是慢粒白血病患者,开始就是纺织厂的老板,但即便如此也吃不起高额的正版药,所以去印度买仿制药,借此契机为很多病友带药。于2015年1月10号因“妨害信用卡管理”和“销售假药罪”被公安机关逮捕,但数百病友联名请愿,17天后陆勇被释放。可以理解,电影为了营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对人设做了处理,主人公前后成长的对比非常明显。两个小时的故事中记述了各方求药的满满长路,生活之不易。老实说我更喜欢真实事件。从开始的因自己得病而求药,起家就是小老板,没有戏剧化修饰,没有英雄化人设,而结果却那么圆满,没有悲剧化的结局,更有温暖的味道。我崇敬那些为了自己生命奔波努力的人,毛不易在《一荤一素》里讲述的母亲的故事,得病吃不下,硬吃,吐了重新吃,甚至那些为了治病无法工作去乞讨的人。我悲伤而敬佩,为自己的生命努力往往没有歌颂,但确比为他人谋福祉更需要勇气和坚定。比起电影架构的故事,我更喜欢这样的世界,奋斗的真实,而有温度,虽然还有那么多正义无法及时伸张,那么多社会问题有待解决,但这是个温暖的开始。
电影或许是娱乐业,但有一些真的在彰显和推动社会进步。韩国的《熔炉》促使韩国政府修订《熔炉法》对于儿童/残疾人的性暴力量刑增加,公诉期延长。《我不是药神》将医药现状高,民众的挣扎赤条条摆了出来。因为真实,所以动人。一个开始改生活的人,被写入了作品,电影人把它讲了出来,希望改变世界。看完了还有一种神奇的感受,我很羡慕,人这一生这么短,波折很多,力量很小,留下的痕迹很浅淡,能做得到一件事可以忙得了这诸多的人,甚至于改变世界是何其幸运。所以要努力向着那有光的地方走,哪怕倒下,也要头向着正确的方向。也许无法兼济天下,哪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是生命里的精彩。一直想做有温度,有态度,改变世界的事情。也许真的很渺茫,但我在路上。
今天的故事讲完了,你还喜欢吗?
文章转载自我的blog:
https://picpiclive.com/blog/zh-cn/daily/2018/11/13/your-movie-comment-dying-to-surv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