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旅第70站 少不忧(四)

《就说你和他们一样》,作者是尼日利亚裔美国作家乌文.阿克潘,是一个卢旺达小女孩的自述,讲述的是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就说你和他们一样”这句话,在书中是一位预感到自己要死于种族仇杀的母亲对孩子的遗言,是母亲给自己孩子最后的一线生机。这话可以放大到整个非洲,放在每个一直备受歧视的非洲人身上,“和世界上的人一样”,是这片大陆上人们的梦想。
这一期不是要介绍书,而是要借一下这个书名,表达一下阅海人家对教育孩子的一些看法。
前几天,有朋友我和探讨,说身边有些家长,很为自己的孩子担忧,因为他们的孩子只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不太喜欢社交,他问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如何看待这件事情。我只是问了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对达芬奇,对梵高,对贝多芬,是怎样的评价?是疯子,还是著名的艺术家、画家、音乐家?答案显而易见是后者。但是,在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他们都被看成疯子,估计他们的父母也没少为孩子的社交担忧。这些能够成为超级大师的人,除了个人的天分,独特的专注力才是成功的最大特质,而他们往往因太专注而无法进行正常社交。我们不是都羡慕人家的孩子是天才吗?我们又是否知道,拥有这些天才的父母,背后为他们的社交默默吞下了多少烦恼?所以,当我们拥有一个特别专注于某样事物的孩子,我们为什么要去追求“和别人一样”?我们岂不应该更加珍惜,这颗未来可能大大发光的珍宝?
或许有人会说,阅海人家没有在某方面残缺的小孩,所以站着说话不腰疼。但上帝按着自己的样式去造人,即使没有人是完全的,每个人也在某一个特质上拥有他的完全。正如没有视力的人,上帝会赐予他更好的听觉;四肢残缺的人,上帝会赐予他更高的敏感性,从而在思考上或艺术上获得平衡。因此,我们没有肢体残缺的小孩,可以理解成在某些特质如艺术等是残缺的,从而让我们理解上帝造人的公平。因此,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完全与残缺,为什么要纠缠在世俗的眼光为孩子们贴标签呢?我们大人可能会说,某个小孩怎么怎么怪,怎么怎么跟人家不一样,让自己的孩子远离他。但孩子们,正是因为发现了彼此的不一样,才更愿意走在一起,成为朋友互相理解。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请不要为了自己的面子,让本来应该发展自己特色的孩子一定要“和其他人一样”,请不要去看其他人的孩子学这个学那个,然后让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去学。我们能拥有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大福分。想想那些求子不得的人,我们是不是应该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缘分,给孩子少一些的压力,多一些的爱?少儿不是忧愁时,让我们还原属于他们的一方净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