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初一见钟情于它,正是因为它的名字—藤香
从梧州带回一散茶,邀了三五茶友来品尝。
茶用小竹筐装着,一打开,一股陈香味带着新鲜的竹香扑鼻而来,取少许置于赏茶盘里,色黑褐光润,条索虽紧实但略显粗碎。
净手、焚香、烧水、热壶、洗杯、取茶、洗茶。
洗茶的汤水颜色浅黄明亮,但陈涩味浓厚。
温杯!开泡!蒸气氤氲里,一股淡淡的说不清的茶味慢慢地弥漫开了,而汤色金黄透亮,清澈无杂质。小口品啜,汤水在舌尖回旋片刻,顺滑咽下,顿觉醇和爽口,醇陈香气中有着淡淡的涩味,间或还有一丝烟火熏味,但回甘满口。
再续水冲泡,饮至五六泡时,汤色渐浓,由琥珀色成葡萄红色,更明亮饱满,滋味愈感甜滑厚实,涩味全无。而喝茶的人此时已是通体舒畅,齿颊留香,舌本回甘,余兴未了。
“有一股陈木香。”
“有点秋天山里的树叶味,味浓但不觉得过,恰如山风吹来时。”
……
各有心得。我却笑而不语。
“有槟榔香味。”
话言未落,众人齐声说道“六—堡—老—茶!”随后相顾哈哈一笑。
我笑言,正是,据说有28年的存期了。
我在梧州一家不起眼的茶叶店里找到它的,价钱不菲。
六堡茶是后发酵黑茶类的代表,其历史价值和品质不在普洱茶之下。因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其产制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独特的加工工艺曾载入权威的茶学教科书作为典型的发酵工艺流传于世。
在清朝嘉庆年间,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列为中国24种名茶之一,“畅销于穗、港、澳等埠”,其品质素以“红、浓、醇、陈”四绝而著称,耐于久藏,越陈越好。因为久藏的茶叶会产生一种有益于人体的金色菌类孢子——金黄霉菌,所以俗称“发金花”,这种金黄霉菌分泌多种酶,使茶叶物质加速转化,风味独特。
港商卖六堡茶,以“陈年六堡茶”、 “不计年”作为商标,以显示其品质优良。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有大批广西苍梧六堡茶上送北京,就连毛泽东主席也很爱喝它,现在北京有很多人家里收藏有20年以上的苍梧六堡茶。
但从上世纪70年代后,六堡茶开始“茶道中落”,只有梧州两家产商仍在生产六堡茶,并且产品几乎全部出口,有着1500年历史的名茶只能在国外才能买到,国内对六堡茶神交以久的“老茶棍”尚且望茶兴叹,普通百姓更是闻所未闻,出了梧州市,就没有多少人懂得“六堡茶”为何物了。
这真是“广西有好茶,藏在深山无人识”。
近几年随着六堡茶的市场价格连年攀升,喝六堡茶、谈论六堡茶、收藏六堡茶已成为一些饮茶爱好者追求的新时尚。
我也是听人多次说起,这次到梧州专程去寻找,无意中闯入这一家据说是,只卖从当地农民家里收来的六堡存茶。因当地农民多自炒自晒,杀青后压入竹筒中或装在竹筐里,送一些亲友,自己收藏一些,或挂在灶头上,或搁在阁楼上。
我在那家店里,看到盛茶的竹筐新旧大小不一,有的挂满炉煤丝黑乎乎的,有的呈现出烟熏火燎的铜黄色,更显出了茶的沧桑岁月。
这也是在品茶时闻到了烟火味的原因。但后来六堡茶一直采用竹篓包装,却是有利于茶叶贮存时内含物质继续转化,使滋味变醇、汤色加深、陈香显露。
紧饮慢泡,闲聊之间,不觉已到十五泡有余了,汤色已淡至先前的淡黄色,味虽平淡但仍有余香,是新鲜藤条散发出的那种味道。而我当初一见钟情于它,正是因为它的名字—藤香。
历经岁月的沧桑,这茶香才高而持久,仿佛具有了无穷的生命力,缓缓流动着,在时光的隧道里沉淀着心事,沉淀着寂寞,沉淀着友情。不知不觉,人,便醉在了这一段永久的时光里了。
茶已淡,但实在不忍舍弃,便拿了烧壶将茶叶再用水煮,汤色愈来愈浓,又是金黄金黄的,沉着而饱满,而那股沁人心脾的香味正恰到好处地在空气中热烈的游走着,黝黑的茶叶在热水里伴随着咕咕声上下翻滚,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大自然的生命故事,故事的主题是坚强和谐。
支持尊重原创。欢迎转发!转发至朋友圈和微信群无须授权。公众号转载请与作者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