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书摘写个小序
阅读是我的爱好,也可称为习惯。虽然已经记不清这个习惯是如何成型的,但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读书就成为我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之一。这里的书当然不仅仅指教科书,而是天南地北,无所不包,甚至有时候为了读这些课外杂书,正经的教科书反而荒废了。所幸家中长辈一面看着我惨不忍睹的测验试卷,一面看着堆在床头的大部头名著小说,虽然生气,却也没有把我的这个爱好全然扼杀掉,只是嘱咐我在其他功课上也要多加上心,小说在假期里大可以痛痛快快的看,但要再补上这些落下的功课,就得花好几倍的功夫了。
于是我幡然醒悟,开始在数理化上猛下功夫。韩寒说,“所谓教科书,就是在考试之后就可以当废纸卖掉的书,而所谓闲书杂书却是可以受用终生的书。”这话听起来英气逼人,但是仔细想想,其实教科书如果写的好,也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只是国内的教科书往往写得佶屈聱牙,艰涩生僻,很难做到这一点。如果看一看国外编者的学术著作,就明显觉得深入浅出,亲切可人。所以说,韩少学习的偏科并不是数理化本身的错误,而是编教科书的人水平不够吧。
我在学生时代也有些偏科,喜爱文科,不爱理科。曾经被朋友说成是现实版的“林雨翔”。初中时的数学老师十分牛气,开始时见到我们这些不灵光的后进学生就来气,直到有一次我在市里的作文比赛拿了奖,才算是让他对我高看一眼,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位老爹本来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后来迫于某些身不由己的原因,才选择教了数学。我也终于知道了文理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各个学科成绩的好坏可能出于自己的兴趣,也会影响自己未来的好恶,但学科本身并没有优劣高低。生活中有些事情确实需要全身心的去热爱,有些事情也需要不遗余力的去应对。
胡适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严肃文学的书看多了,就去看看通俗文学。通俗文学的书看不下去了,就去看看历史与科普。我在工作之后,竟然特别爱看理工方面的书,感觉世间的风花雪月,讲来讲去也不过是那么几件故事,但是在数理化方面,人的认知却是在不断前进的。而理科的思维,对于我认识世界是一种近乎颠覆性的触动。多了解一门学科,就等于多一个看待世界的角度,而多一个角度了解世界就必然了解的更为全面深刻,也就更能掌握生活的主动权。说到底,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不就是为了生活的进步和幸福感么,所以在歌颂诗和远方之前,请先搞清楚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这样才能知道,我们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理想。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个机器的话,那么阅读是让这台机器转起来的方法,而写作则是这台机器所输出的产品。当然,这里的写作和阅读都是广义的。多读多写,自然就会越写越多,越写越好。就好像和自己吃饭睡觉一样,变得老练熟稔而不拧巴。我会在这个文集里摘录一些自己平时读书的佳句,或是电影里比较好的对白,配合自己的感悟理解。碎片化时代里,娱乐过剩,无聊有余,读书与写作都不是件轻易讨喜的活。希望我的努力,能给他人和自己带去一点慰藉和感悟,那将是我极大的满足。
文/希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