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生想法

睿智如你

2017-09-15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厝悟藏

      尼采说“我是太阳,不知道索取,只知道给予”。的确,在价值层面上我们每个人都很像太阳。太阳每天升起落下,反复不掇;我们每天上班下班,周而复始。太阳通过强烈的核聚变温暖着整个星系,我们也在辛勤地工作来维系着家庭。但我们终究没有太阳那么强大,有一天会因事业停步不前而苦恼或是为工作奔波而感到疲惫,生活的光芒也变的暗淡。咬牙坚持原来的轨迹与自怨自艾舔舐伤口一样没有意义,我们需要停下脚步,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风拂过脸颊,随着呼吸跟自己来一次对话。“责任面前我从不退缩,但是没有人能理解我的心酸”、“财富与地位会让我过得更好,那么生活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吗?”、“传说中真正的幸福到底在哪里呢?”,这些无声的问话在不停地震荡,内心漩涡也开始快速角动。其实我们从未曾失去智慧,我们也具足对治烦恼和拥有幸福的能力,只不过我们太喜欢胡思乱想,从不愿意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和承认自己的力量。

星光可以点亮一切

      中国人很讲因缘,但是讲着讲着就变成“口头禅”,忽略其蕴含的哲学价值。因与缘,“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驱动力,“缘”是外界时时作用于事物上的影响力,但同时这两种力量又在彼此间转化,没有绝对的边界。因缘看似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中学物理课本里也没有“因缘”这个东西。但实则不然,因缘充满了我们的内心与所处的整个空间,我们周围的人、周遭的事都是因缘的体现并遵循这一规律进行变化。有人会持“偶然论”的观点,认为所遇到的人和事都是偶然出现的,全无踪迹可循。如果把整个偶然论推而广之会出现什么呢?组成世界的个体都是偶然出现的,相互没有任何联系,整个世界都是由个个偶然的碎片构成,无法拼接,若有一阵狂风都可能会把它吹散。其实我很同情这些持此观点的人,若他们面对困难时不轻描淡写地拿来个“偶然”做答案,就很容易发现事物间的诸多联系。相比于偶然论的不负责任,因缘就显得严谨又真实。因缘有可思维的层面,比如一颗树木的成长,种子蓬勃的生命力就是内因,而阳光雨露就是它的外缘,很好理解的。不过因缘不可思维的层面也有很多,比如路人的雪中送炭,初识时刻板的偏见,无法解释的神奇天赋等等,它不能借助理性进行思维,就像无法使用数学公式证明“1=1”这个事实一样,因为直观感受是不可以通过逻辑思维得到的。但我们仍可以利用人类直觉领悟到的那些看似偶然的“必然”,让我们试着片刻放下理性思维的穷追猛打,在平静中去回忆那个曾经在生命中一闪而过却改变了我们命运的人,去重温那些我们不记得何时经历但是从未褪色的记忆画面,若不去刻意寻觅这些的由来,因缘的蛛丝马迹会被我们体会到。因缘就是如此不可思议,又如此妙不可言。

        因缘如此玄妙,是不是要像佛教僧侣一般遍览三藏十二部典籍才能领会呢?禅宗六祖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因缘虽是佛法奥义,但也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们已知或未知的全部世间,所以如果我们愿意的话,领会因缘的妙用会像呼吸一样自然。

寂静

      “Yes,I  do!”,当你大喊我愿意这样做时,其实你已经成功了一半。接下要做的只有简单的几件事:

        送个自己一个阿兰若——我们不需要跑去海角天边去苦寻那寂静之地,只要关掉手机,不看书或者电视,也不与人交谈,尽量减少外界感官刺激,可以认真地做些简单的日常小事,让忙碌的心放松下来。

        熄灭心中的念头——外界的刺激减少,但是思维的惯性还在,很可能让意识不经意间陷入不断內生出的妄想中,所以我们现在要尝试三个不动,一是不回忆,二是不分析,三是不幻想。随着“不动”的持续深入,意识不再分散在外,而是全部集结于内心;思维还在继续,但已阻断被思维事物的来路。

      轻轻地放它们进来——我们看到的并没有不同,听到的也还是一样,但事物在我们内心呈现出的感受却丰富了太多。这种感受不是看见亦非听闻,而是凭空出现的直观感受,同时我们感受到的再也不是表层的东西,而是事物本质——因与缘。

一艘驶往心灵的帆船

      瞧,一点儿都不难吧,你已经做到了直观因缘,虽然你看上去没有什么变化,但你已经是一个全新的自己。你现在是睿智的代表,你是行走中的智慧,但可不要太得意,因为你一点都不特别,我们每个人在本质上都跟你一摸一样。

        当我们开始直观这个世界,因缘运行的里路呈现于内心。人和事的外在装饰不再能影响我们,把握事物发展脉动与透视人心成为我们的本能。但我们并未因此而车马盈门、家财万贯,甚至是君临天下,而是开始关注生命最本质的东西,每天的生活都是宁静与自在。我们已经有了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又不能回答所有问题,因为太多的问题现在已经不能称之为问题,就像证明“1=1”这个问题,也只能用一句骂声或是挥棒赶跑来作答了。(完)

含羞草也会开花

        尊敬的朋友,你知道睿智的反义词是什么吗?

        愚痴!

        如果您真相信刚刚是文章的结尾,那它的标题要改为《愚痴如你》。原因很简单,你最大的敌人还在,时刻准备把你拉回到烦恼和痛苦中来,那里面没有智慧,只有愚蠢。

        我说破了吗?睿智的你一定知道答案。(未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