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生活心情随笔随笔散文

苦海指津(29)

2018-12-05  本文已影响173人  酒神的海塔
苦海指津(29)

生命从呱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上天便馈赠给他一件灵通之物,这种神物其名曰:时间,从此生命与时间如影随形,直至生命终结,时间停止。中国人对时间的敏感性,时间对生命的逼迫感,敬畏感,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民族。在浩瀚似海的成语世界上,有关惜时的成语比比皆是,“争分夺秒、日以继夜、废寝忘食”云云,读到这些成语,芸芸众生们生存的劳碌,内心之焦虑的苦海画面跃然纸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无情的时间面前,连圣人也不淡定了,他是如此地无奈与无助,唯有以“发愤忘食,乐以无忧,不知老死将至”的精神,完成个体的使命,以“朝闻道,夕死可也”的信念吐露生命的坦然与慰藉。儒家对生命的解读中,生命是放在历史与时间的框架里才有意义,生命在对时间的绝对掌控中不断地完善生命的价值,从对历史的负责中完成生命的不杇。

既然生命是时间的载体,那么生命必须臣服于时间,献祭于时间。圣贤们认为,个体是依附于历史的,同时也是创造历史的,更是书写历史的,而历史只是时间的完美呈现,从对自身的完美塑造中追求历史叙事的完美。儒家之“立言、立德、立功”的完美人格的追求,“正心诚意、齐治修平”的社会理想,其本质上来自于对时间的敬畏。

跟儒家在时间面前的逼迫感相比,黄老一派则把人还原到天地之间,从齐物的观点看人类,人无非是的自然中的一分子,他们从儒家的利用时间一变为逍遥地享受时间,安时处顺,顺应自然。他们不屑于凸现生命的神圣与悲怆,把儒家在历史中的作为称作“伪”,乃违背人性之为。在道家眼里,生命是自然中最丰盈最完美的状态,是没有任何亏欠的,根本没必要向外物抓取。

而佛家更彻底,它认为诸行无常、诸法如幻,缘生缘灭,从而将空间与时间一并扫荡,归之于空。正是窥破了万法的空性,生命才有了绝对的喜悦与自在。时间与空间都是意识的变现,生命因之拥有了无尽的时空和无尽的自在的可能,禅定是实现涅槃的最美方式,时间在一朵里花里绽开,世界在一粒沙里精彩呈现,自由与永恒即在当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