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理散文

春节展现文化包容性

2024-02-07  本文已影响0人  耕耘三尺有天地

        春节象征着中国文化,蕴含着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欢庆15天的传统已经延续了近4000年。春节展现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对中国乃至当今世界都有着重大意义。

        如今,春节增加了许多礼俗和仪式。不过,一些习俗和仪式是从古代一直绵延至今,包括对联、年画、剪纸、福字、生肖、红灯笼、中国结、烟花爆竹以及团圆饭等。这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而且象征着中国农历新年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在庆祝春节,感谢大自然的馈赠,祈盼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春节习俗和仪式展现了中国人的信念,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过上安全、有序、幸福生活的前提。

        更重要的是,春节文化传递了家庭团聚的价值观念和对和谐家庭关系的追求。一年一度的春运,展现了中国人对春节期间与家人团聚的渴望。春运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数亿中国人不远万里返回家乡,与亲友一起吃年夜饭。

        祭祖、吃团圆饭、给小辈“压岁钱”等习俗,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以及对和谐的追求。在中国人心中,孝顺长辈、爱护小辈是根深蒂固的观念。

        以家庭而不是个人为基础的价值观,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家庭观念”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基础,也是当代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根基。

        经由长期的积淀,春节形成了十分丰富的习俗活动,如祭灶、祭祖、扫房、忙年、拜年、贴春联、穿新衣、放爆竹、逛庙会、赏花灯、踩高跷、划旱船,宴饮聚会,舞狮舞龙等。其中既有礼仪、饮食、服饰方面的讲究,又有社会交往、娱乐活动等。这些都承载着中华民族敬畏自然、尊重先祖、感恩思报、敦亲睦邻、家庭团圆、社会和谐、天下大同等价值观念和理想诉求。人们通过参与其中来协调天人关系,更新社会关系,并让个体的身心关系得到调节,使春节具有强化个人同家庭、家乡、地方、国家的情感联系,增强社群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等重要功能,从而深深嵌入社会结构之中,成为社会成员无法离弃的文化传统。

        全国各地不同的春节风俗和仪式,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即和而不同。尽管各地的人们仪式各异,但是和而不同的包容观念却足以让他们融洽相处。归根结底,包容与宽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春节不是僵化封闭的文化系统,它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纵观历史,不同朝代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时代的特点,发展出符合时代的习俗活动。南朝人燃爆竹子以避山臊恶鬼,当代人则用火药鞭炮表达对新年到来的欣喜与祝福;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喜欢寄送贺年卡,今天的人们则时兴微信拜年。北京逛庙会、广州看花市、自贡赏花灯,北方包饺子、南方捏糍粑,……不同地方的人们总是充分利用自己的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创造出具有地方特点的习俗活动。

        春节期间的各种祭祀、娱乐和拜年活动等,具有加强亲属和非亲属的关系,增强民族认同感,强化亲情、族情、国情的重要作用。

        春节历来都是官民共享的节日,过节者众多。更重要的是,官方也会在节日期间举办各种活动,从而使节日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时空。节日期间,不分地位高低,不分富贵贫贱,不分年龄大小,万众同欢,亲属互访,朋友相会,邻里相贺,可以促进不同阶层的和谐,以保障社会的稳定。

        大年期间门神、药神、土神、喜神、吉神、财神、井神、梯神、路神、场神、车神、水神、牛头马祖等等众神共庆的场面,无不上演着一出和合大戏,也体现着中国文化让人感动的包容性。三十晚上每个屋子都不能黑着灯,无论是牛窑羊圈还是鸡棚狗舍,都要给它一盏灯,都要“进火”,不能有一处黑暗,不能有一处光明的盲区。

        春节的年俗,承载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有极强的更新能力和鲜活的生命力。它不仅传承传统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伴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观念改变而不断变化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新年俗固然业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新潮流,但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统年俗也同样滋润着神州大地,真正被淘汰的往往是那些烙有贫穷、饥饿的记忆,或者落后保守的习俗。在新旧年俗的交互之中,年味儿并没有变淡,而是返本开新,变得越来越丰富和文明了。

        春节所蕴含的价值观和精神,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也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家庭、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根本。西方哲学家罗素曾对中国传统称赞不已,因为它具有“现代世界最迫切需要的一些道德品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