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篇:何谓斗彩?斗彩与五彩有何区别,怎么鉴别?
斗彩又称逗彩,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创烧于明朝成化年间,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
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实物罕见。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彩”或 "青花间装五色"。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
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种,最后入彩炉低温烧成。
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小杯胎体之薄几同蝉翼,可映见手指。白釉柔和莹润,表里如一。这种胎、釉特质的形成是由于成化瓷中的铁、钙含量下降所致,标志着成化官窑对胎釉原料的选择与控制比明朝前期更为严格。
明成化年间瓷器制品,质精秀雅,无与伦比。其胎质莹润,造型秀奇,青花斗彩淡雅幽静,上承永宣雄健精粹,下开嘉万彩绘风尚,影响甚为深远。成窑制品传世不多,素为历代鉴古收藏家所珍,故在明末时已有“成杯一双,价值十万”之说。
清乾隆朱琰撰《陶说》记:
“古瓷五彩,成窑为最,
其点染生动,有出于丹青家之上者。
画手固高,画料亦精。”
明万历青花斗彩百鹿纹罐
斗彩中最负盛名的便是明成化年间的斗彩鸡缸杯,饰子母鸡图之盛酒小杯,环绘公鸡偕母鸡领幼雏觅食。明清两代中国彩瓷高度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仅景德镇的彩瓷品类就达数十种,其中著名的有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和斗彩以及各种色地彩、素三彩。彩瓷品质和装饰内容的丰富,为陶瓷生产开拓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斗彩婴戏图杯,高4.8cm,口径6cm,足径2.7cm
其中,五彩与斗彩是继青花之后的两种彩绘瓷器,问世以来深受世人喜爱。但是,要怎么辨别斗彩与五彩却成为了藏家们的难题。今天,鉴定专家刘根营就要给大家讲讲如何辨别“斗彩”与“青花五彩”。
什么是“斗彩”与“青花五彩”?
斗彩团花纹罐,高17.2cm,口径8.4cm,足径7.8cm
斗彩又称逗彩,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创烧于明朝成化年间,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
五彩加金鹭莲纹尊,高44cm,口径22.4cm,足径14.2cm
青花五彩是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彩而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
五彩耕织图瓶,高46.5cm,口径12.3cm,足径13.2cm
看上去,“斗彩”与“青花五彩”是同一种东西。它们均有釉下青花,又有釉上多种色彩,施彩工艺也颇为相似,甚至在一些著述中还将斗彩瓷器称为五彩。即使在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有关斗彩瓷器的记事也均用“五彩”之名。
“斗彩”与“青花五彩”混淆的原因
“斗彩”直到清中期才有一本《南窑笔记》对斗彩作论述。此书将明代彩瓷概括为斗彩、五彩和填彩三个品种,但是只有一个及其笼统的描述“凑齐全体”,即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这也是导致“斗彩”与“青花五彩”在后世经常混淆不清的重要原因。
斗彩璎珞纹贲巴壶,清康熙,通高23.2cm,口径5cm,足径9.1cm
青花五彩并不一定是只有五种颜色。根据每件器物的纹饰设色要求,有可能只有红、绿、黄三色,也有可能用五种以上颜色。因此,“五”字在这里不是数词,而是泛指多种。
仿斑竹五彩花鸟纹墨床,清乾隆,高2.5cm,长8.6cm,宽4.3cm
斗彩应是淡描青花鱼釉上彩绘相结合组成的画面,釉下青花与釉上彩争奇斗艳,使斗彩堪称瓷器中的绝妙精品。清代斗彩瓷器不断发展提高,但是每件清代斗彩瓷器仍有青花描绘纹饰的轮廓线,成为了判断斗彩的关键。
“斗彩”与“青花五彩”的区别
首先,运用青花表现纹饰形式不同,斗彩运用青花勾绘全部纹饰的轮廓线;而青花五彩的纹饰没有青花轮廓线,只是根据纹饰设色的需要将需要用青花表现的部位先画出来。
斗彩婴戏图玉壶春瓶,清乾隆,高21.5cm,口径6.9cm,足径7.4cm
其次,釉上彩绘的区别,斗彩是在淡描青花瓷器上根据纹饰设色的安排进行彩绘,彩绘时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施彩方法;而青花五彩是在纹饰不完整的青花瓷器上面的空白处进行彩绘,把画面补齐。
2014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举行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季拍卖会,明成化鸡缸杯最终被上海藏家刘益谦以2.8亿港元拍走,此杯同时也创下了2014年年度拍卖成交价最高中国古代瓷器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