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逻辑,我们都是有意思的人
不久前在网上发现一个超赞的综艺——《一本好书》,是一个推荐演绎好书内容的节目,第三期的时候推荐了《三体》,也就是通过那一期我才了解原来科幻文也是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的。软科幻其实就是通过科幻的背景来满足情节的设定,而硬科幻则需要严密的逻辑和强大的思维来引导故事的发展。《三体》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毛孔大张的逻辑严密的硬科幻现实主义小说,我想这应该也是它为什么能获雨果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那么逻辑,到底是什么?
逻辑是什么百度百科上讲,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客观的规律,既能抽象无形又能具象实际。
似乎万物皆逻辑,逻辑贯穿生活与生命,逻辑带来清醒和规律。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逻辑都是正确的无懈可击的呢?逻辑又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你对我讲道理,我对你讲逻辑》带着这许多的疑问,我怀着期待未知翻开了这本《你对我讲道理,我对你讲逻辑》,作者孟云剑老师被誉为中国的乔斯坦•贾德,是北京大学逻辑学研究生,现为洙泗书院国学院院长,知名知识分享平台“有书”金牌领读人,著有《非是非非》《半知一解》《错误的正确》等作品,长期从事思维方法的普及推广工作。
开篇孟老师就提到,这本书的本质其实就是一本思维训练手册,通过4个部分12周60堂实战课循序渐进地完成大脑逻辑分析结构的打造,以大量经典的案例深入浅出地揭示思维的奥秘。
思维的结构时代瞬息万变,人心难测善变,而逻辑分析的本质总是不变。道家说,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孟老师书里指出,规律就是找出不变的东西。《深层思维》里也讲,我们要把握的就是“变”背后的“不变”。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这变之后的不变呢?
在这本书里,孟老师从概念分析到思维转变到简单推理再到复杂推理,层层递进,告诉读者怎样分析表面?怎样看破表面?怎样突破现象深入理解思维?怎样看透规律?怎样辨识逻辑?怎样用不变的思维发现崭新的世界?
提几个书里我比较喜欢的点吧!
任何问题的最终解决,都来自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可是问题的本质真的是能被发现、认识甚至理解的吗?毕竟能被轻易看透的本质应该也就不称之为本质了。
可是孟老师说了,逻辑就能做到这一切。如果你探究不到或是理解不到,那么可能是你看问题的角度不够多或分析的程度不够深。看破它首先要了解它的“前世今生”,问题所涉及的概念还有它真实的含义,一点点拆开来分成细小的碎片单元,再一点点逐个击破。
最近在看《奇葩说》,看每一场讨论的时候你会觉得特别有意思,因为每一个辩题都存在多重可能性,它里面会有很多个概念很多个角度,而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又互不相同,你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会有谁能“唰”的抛出一个奇葩点,又有谁能“嗖”一下用另外一个更奇葩的点怼回去,但这就是逻辑的美妙之处!永远能变也永远不变,永远是相对的但也是绝对的,这取决于你选择的标准。
一个辩题多个角度看似矛盾的结论,其实是因为所用的概念标准不同。
我们认为逻辑在变,是因为它总是与人的思维所挂钩,方式改变,角度改变,逻辑当然也会跟着变;而它不变,则是因为它作为一种工具,它始终在运动着、探究着,促使我们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研究事物的本质,这一点又是亘古不变的。因此,孟老师说,思维具有自返性。
思维可以思维自身,这是思维的自拍性思维,还有批判性,这两种特性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对自身的思维进行反思,并加以修正和调整,甚至彻底颠覆。
所以你还能说“越博学,越无知”是错的吗?
往往到这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辨识信息,抓住重点。
抓住重点,才能避免拖泥带水,不要被旁枝末节纠缠。
书中也提到了使用分类与概括、逻辑与历史、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四组基本方法去处理信息,具体分析。抓住重点,逻辑才能通畅,我们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近一段时间来我特别喜欢李诞,看他的访谈里有这样一段话:“世界就是这么运行的,我就一下认清这件事,那我就赶紧加入大家一起运行呗!”我不能评价他的生活态度,但他在经历了生活的尝试之后找到了他生命的重点,转变了逻辑,跳出了纠结的撕扯,看得清楚活得透彻,有什么不好的呢?
辨识信息、抓住重点认识到问题本质,理解到问题本质并且最终解决了问题,这就是逻辑的终极目的。
当然,世界绝对不止拥有一套运行逻辑,而这本书绝对可以成为你细细品读反复练习去认识世界的秘籍。我想,当你开始尝试换个逻辑看待世界,换个逻辑解决问题,生活会变得更加有趣,你也会变得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