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里的食物密码
记得春节档有一部电影《无名》,讲的是抗战爆发后,一帮地下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通过错综复杂的敌后情报系统,策反敌人,获取情报,诛杀汉奸,建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直至抗战胜利前夜的故事。
影帝和“流量”的出演,相信各位看官都有自评,在这里只想说说程耳导演在他的作品里,运用无声的食物来丰富潜台词的手笔。
开场的一道“蒸排骨”,南方人说“蒸”字,大多区分不了前后鼻音,我家的上海亲戚就分不清zhen和zheng,说“蒸”和“争”也没有区别。排骨,通常指猪的肋骨,而肋骨在西方创世故事里,又极具神奇意义,据说神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了女人,这个女人就是夏娃。
看来,导演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在老上海和广东、香港的早茶里,蒸排骨是最受茶客青睐的茶点。这块“蒸(争)排骨”——果然呼应了两个人物角色的生活经历,不仅对后来剧情发展起了线索作用,还暗藏了叶秘书成长经历、思想情感的密码。
电影中的另一道“呛虾”,是用玫瑰腐乳做的“腐乳呛虾”。选用这道有江南特色的呛虾,既强调了地域性饮食特点,玫瑰腐乳的红色还让人联想到血雨腥风的大环境,跳动的虾又何尝不是在风雨飘摇中挣扎的苍生……不需多言,观众就能接收到画面所传递的信息。
有意思的是,“蒸排骨”和“呛虾”并非中式宴席里的主菜,它们只是像“无名”者一样的“中式小吃”,留意时则“存在”,忽略时便会“隐没”。
旧上海孤岛时期的时局,复杂度又何只有“无名”者,中共、军统、特科、汪伪和日谍机构之间的错综关系,又像极了著名的法式甜品“拿破仑(蛋糕)”。于是,导演把片中角色人物关系、人物身份做了一个像“千层酥”一样层层叠叠的视觉比喻。
就这样,《无名》用两道中式餐点、一道法式甜品,写实又抽象的食物线索。就如同影帝的那句“我不吃日本菜”,还有回到香港的叶秘书,仍会想要走进一家上海餐厅、点几道上海特色菜。
若不是感受到他们的饮食记忆和习惯,又如何知晓这是一位甘愿“无名”的爱国同胞呢。情节里所蕴藉的感情,也让观众跟随自始至终“无名”的异乡客,随着对食物味道的追忆,开启曾经在旧上海的岁月回忆。
评论一部电影有许多角度,在有限的篇幅里要做出对于主题的评价实属为难,既如此,何不像品尝美食一样,慢慢回味,或许能站在另一个角度,解开新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