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海底捞将在9月中下旬香港上市,定价区间90-120亿美元
8月15日消息,海底捞将于8月23日通过港交所聆讯,上市定价区间90亿~120亿美元,相当于2019年预计净利润的22~28倍市盈率,预计正式上市时间在9月中下旬。
海底捞作为国内火锅业巨头,成立于国内连锁餐饮发展时期(1997-2011),同期品牌还有呷哺呷哺等,而呷哺呷哺早已在港交所上市。近年来,关于海底捞如何上市的讨论从未停止,海底捞在此前也从未给出上市时间表。
2018年5月17日,海底捞国际控股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颇受关注。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17年,公司营业总额为106.37亿元,同比增长超35%;年利润达11.94亿元,同比增长约21.7%,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式餐饮集团,也成为在餐饮行第第一家超过百亿营收的企业。
对于餐企来说,翻台率和门店数量,是决定餐企营收的重要因素。
海底捞的翻台率,在2015年一天能达到4次,2016年上升到4.5次,2017年能达到5次/日,这一数字领先于同行,以先于海底捞上市的呷哺呷哺为例,三年来呷哺呷哺的翻台率平均只有3.4次/日左右。
就门店数量来说,2017年海底捞新开门店97家,门店数量达到273家,过去3年间,数量几乎翻了一番。2018年海底捞还将开设180家-220家新餐厅,海底捞的所有门店均是直营,每家新开门店大约要投入500万元—1000万元。也因此,上市募集资金的60%也主要用于开店扩张。
据招股书称,海底捞门店一般3个月内就能实现盈亏平衡。在2015年及2016年,海底捞大多数餐厅6到13个月就能收回成本,而行业平均实现盈亏平衡至少需要两倍的时间。
在成本方面,一般来说,大多数餐企的占房租成本能够占到营业额的25%左右。但据海底捞的招股书中显示,其物业租金及相关开支,在大规模扩张下反而由4.7%下降至3.9%。
除了随着规模扩大,自己议价能力的提升外,其旗下装修材料、装修项目管理业务的子公司蜀韵东方也大大节约了门店的装修成本,另外,2016年开门迎客的海底捞在老家四川简阳全资建设的旭海时代广场也显示出了海底捞在商业地产方面的布局野心。
除去房租,海底捞主要成本其实在原材料和人工。据招股书显示,2017年海底捞原材料及易耗品的成分占收入的40.5%,2015年~2017年,海底捞的员工成本由15.72亿元增长到31.19亿元,占收入的比重从27.3%达到29.3%。
其中在原材料上,海底捞将决定火锅味道的核心环节都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比如海底捞自己的底料公司颐海已于2016年7月上市,食材供应链公司蜀海年营收已过10亿元。
在供应链环节的优势对于海底捞扩展副牌也颇有优势,比如其冒菜品牌优鼎优也曾于2016年初挂牌新三板。
人力上,海底捞可以说是最厚待员工的企业之一。完整的晋升路径和薪酬体系在业内都是领先水平。去年用在员工身上的就有将近31亿元。这样的付出也获得了收获,员工们不仅身体力行用服务为海底捞赢得无数忠实粉丝,而且,在离职率普遍较高的餐饮行业,海底捞的离职率却保持在10%左右。
实际上,在数据上表现出色的海底捞也存在着风险。食品安全无疑是所有餐企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海底捞也不例外,2017年8月,海底捞迎来了成立以来的最大危机,其北京劲松店被揭发后厨卫生环境堪忧,不仅有老鼠,员工还试图用汤勺清理下水道。虽因为诚恳的认错态度和整改举措,挽回声誉,但无疑破坏了消费者心中海底捞的完美形象。
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海底捞其实是餐企中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重视程度颇高的企业之一,不仅自身对食品安全的确有着严格的检查制度,而且在官网对外公开日常食品安全事件。既然这么重视,还是出了问题,原因可能在管理上。
食品安全问题的背后其实是管理问题。目前海底捞总员工已经达到5万人,随着海底捞规模的扩大,这一数字还将持续上涨,相应的管理难度只会越来越大,自然质量控制的可变因素也会更多。
此外,除去自身的问题外,在火锅的红海竞争市场中,海底捞也将面临来着竞争对手的压力。同为火锅上市企业的呷哺呷哺、小辉哥等也都虎视眈眈,上市后,内忧外患的海底捞将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