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一滴 十
第十章 读书梦 一
第一节 应招工农兵学员
1974年上半年的一天,机会从天而降:同时有五所大学到工厂招收“工农兵学员”,五个专业,每个专业一个名额。
重庆大学的《金属热处理工艺》专业正好与刘泽清的专业对口。他马上报了名,体检结果也没有问题。学校要求工厂每个专业推荐两人,最后由学校从中挑选录取一人。工厂推荐他和蔡某为《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的候选人。从当时的招生条件分析,每一条都对他有利:
专业,他对口,蔡是磨工不对口;政治面貌,他是党员,蔡是团员;年龄,他20,蔡25岁(已是招生条件的最高年龄);文化,在档案里他们俩一样,都是初中。
因此,他和厂里大多数人都以为,这次去重大上学肯定是非他莫属了。
他边上班,边悄悄的做着上学的各种准备。心情非常愉快,走路、干活时常哼哼几句“革命样板戏”,走在路上欢快的蹦蹦跳跳,走几步就会使劲跳起来拍打路边树上的树叶,能跳多高就跳多高。
接下来就是等待结果,到了8月初,学校通知没到,8月中旬,另外4个专业的通知书到了,热处理专业的通知书还是没到,8月底了,其它专业的人陆续的出发,都去学校报到了,他还是没有消息。
此时有知道内情的朋友告诉他:“你还不知道吧?蔡某这段时间三天两天都往厂长、政委家跑,听说是厂里只推荐他去,学校却要你去, 有些僵持不下,所以迟迟定不下来。”
那时他还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不懂风土人情的小孩,不知道也去和领导“沟通沟通感情”。
当年他自认为还算是一个积极要求进步、识大体、顾大局的青年,虽然对蔡某的做法感到不屑,对工厂领导的做法感到不平,却对蔡某的想法表示理解,他以为蔡某也只是为了不肯放弃这次学习机会而为之。因此他走进了组织科长的办公室,直接了当的说:
“科长:听说我们这个专业到现在还没定下来的原因,是……”。
科长的回答说:
“你不要胡思乱想,要相信组织,现在是学校还没定下来,回去等通知吧!”
他也不去考虑领导说话的真实性,真诚的对组织科长说:
“不管谁去上学,回来都是为工厂服务,请你们尽快定下来,别耽误了上课。”
幸运之神眷顾了蔡某,之后不到一个星期,蔡某接到通知书报到去了。
可蔡某根本不喜欢所学的专业,毕业以后回厂,没干过一天所学的专业工作,在厂工会当了一名干事,做社会工作。
这次上学的机会与刘泽清擦肩而过,工厂失去或者浪费了一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机会,他的梦想被无情的现实又一次变成了泡影。
第二节 几次大学短暂的学习
他又回到了原点,继续自学文化专业技术知识,继续用他的“急用先学”的方法,去增长和积累知识,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只是再没有哼唱“样板戏”、路边跳打树叶的心情了。
转眼就到了1978年12月,国家普及和提高全民的文化知识重新得到了重视,各种适应文化教育变革的政策、方针以及学校、社会各界出台的各种措施和方法应运而生。
1979年春节后,他积极报名参加了工厂办的文化夜校。学习初中的语文、数学、和物理,并通过考试获得了初中合格证。同时增强了自己对进一步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的信心,继续着能有一天上大学的美梦。
当时成人大学、电大、夜大、函授等多钟形式的学习机会越来越多,他一边自学一边等待着适合自己的学习机会。
国家政策的稳定,经济建设的形式开始出现转机,因此实现读书梦的机会也随之而来了。
1980年4月,贵州省国防工办为了提高热处理一线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委托重庆大学办了个《热处理基本知识学习班》,工厂批准了他参加学习的要求,和金相实验室的黄某一起参加了学习班的学习,这是刘泽清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第一次在校园那宽敞的阶梯教室里听课。
参加学习的同学分别是总后系统、兵器工业系统、航天航空系统在热处理一线的工作者,大多数年龄都在27、8岁左右。看到那些在校大学生们每天无忧无虑的校园生活,他和许多参加学习班的同学都很羡慕,心想能在这样美丽的大学校园认认真真的读几年书,此生便没有遗憾了。
从5月初到7月中旬,通过两个月的基础理论学习,对金属学、热处理工艺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前面讲到的那张“铁碳相图”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结业考试时考了87分。
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到了应用。回厂后和同事们一起经过实验,采用氯化钙溶液、油冷淬火工艺解决了“GCr15”轴承钢导轨的淬火变形问题,使原来的合格率从78%提高到了98%;还参与自制“石墨流动离子炉”的工作。该项目获得了当时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技术革新三等奖。
重大学习回厂后,他自费定阅了月刊《金属热处理》和双月刊《热加工工艺》,可以随时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掌握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和新的知识。
这对他学习和提高专业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记得有一次工厂搞专业职称评定,沈毅在晋升工程师时,一时不知道选什么做论文题,刘泽清把自己在杂志上了解到的知识告诉他说:
“低碳马式体钢的热处理是这几年研究出来的新工艺,建议你就写这个内容。”
沈毅接受了他的意见,写了一篇题为《低碳马式体钢在热处理的应用》的论文。
刘泽清被邀请参加了论文答辩会,会上有人提问:
“既然低碳马式体钢如此好,能不能用来代替工具钢做工具呢?”
沈毅一时答不上来,刘泽清根据自己曾经做过的实验和实际应用,为他解了围:
“低碳马式体钢只用来代替调质钢,例如自行车飞轮上的轴,用低碳马式体钢淬火代替原来的45钢调质,寿命可提高10倍以上,由于低碳马式体钢硬度不高,不可以用来代替硬度很高的工具钢。”
评审过了关,沈毅顺利晋升为工程师。
订阅杂志还可以及时看到各种学习机会的信息。1985年6月的《金属热处理》刊登了一条消息:“全国热处理学会”决定8月5日到14日在西安交大办一期《热处理知识更新讲座》,主题是《金属材料的失效分析》,欢迎热处理工作者参加。
经工厂领导同意,他获得了第二次进大学校园学习的机会。西安交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在金属材料强度研究方面比较突出,这次主讲“金属材料失效分析”的涂教授,就是这方面的专家。
他讲了许多有关“失效分析”的案例,其中让刘泽清至今没有忘记的一个案例:
有一家工厂生产的一种垫圈,通过热处理厂处理后返回放置在库房里,过了一段时间取出准备使用时,发现了裂纹,他们找热处理厂打官司,要求赔偿,热处理工厂不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他们说,出厂前经过了严格检查没有问题,于是请西安交大材料强度研究所分析裁定。
涂教授他们经过对零件裂纹的宏观、微观检查分析后,认定该裂纹属于腐蚀应力裂纹,生产厂家说:
“我们库房里没有任何腐蚀介质,何来的腐蚀?”
涂教授带人到现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腐蚀源不在库房里,而是在库房外面,有农民把牛粪和杂草混合堆在一起,刮南风时就会有很浓的味道吹进库房里。
涂教授用幻灯片播放了腐蚀应力产生的裂纹形状,并告诉大家:
“这是比较典型的’应力腐蚀裂纹,它起源宽,裂纹扩展方向尖端尖细,裂纹主干上有许多分叉的裂纹,像树枝样。”
有些材料很容易被应力腐蚀后产生裂纹。如有色金属,不锈钢,它们不容易被酸性物质或气体腐蚀,却容易被盐(氯化钠)或氯气腐蚀,氯离子只要进入金属表面,就会有一定的速度往里钻进去,形成越晶或者穿晶裂纹。”
这次讲座的授课老师都是国家和世界级的专家教授,主要讲授了金属材料失效分析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其间有许多的推理、计算和论证,刘泽清多半不懂或似懂非懂,但其中的结论和应用的方法步骤还是能听懂的。
回厂后还真能用上了,例如有一位钳工师傅对他说:
“我正在加工一种小垫圈,冲孔时模具冲头寿命不长,最多工作200次就断了,每天平凡的拆模具,换冲头,增加了劳动时间,生产效率不高,心里很烦躁,你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刘泽清将冲头接过来看了看,见冲头断口平整,组织不粗大,属于韧性不足导致的脆性断裂。刘泽清对这位师傅说:
“如果降低强度,韧性肯定提高,断裂的问题可以解决,但强度低了,冲头又不耐磨了,同样不能提高冲头的使用寿命。”
应用时效分析的方法,找到了断裂的原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他采用20Cr钢渗碳淬火代替原来的高碳钢淬火的方法处理后,冲头表面硬度高耐磨、芯部硬度低韧性好,冲头一次可工作两万次以上。
刘泽清第三次进大学学习是1987年8月,全国热处理学会第二次《热处理知识更新讲座》在大连铁道学院开讲,时间是15天。工厂见他肯学习、肯专研,学习回来还能为工厂解决问题,爽快的答应他去参加学习的要求。
大连铁道学院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这次的任课老师有中科院院士、全国热处理学会理事长、哈工大教授雷庭全,太原工学院教授候曾寿,大连铁道学院教授戚正凤等国家和世界有名的专家教授。 这次讲座的主题是《热处理原理新进展》,主要介绍最新成果、发展动态及研究方向。
这次学习让他大开眼界,教授们不仅把他带进了现代材料科学领域的宏观世界,更是带进了那高深莫测、变化多端的微观世界。让他懂得了,在浩瀚的知识领域里,人们的已知和无知相比,只能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沙漠里的一粒沙。
雷教授在讲授他研究的“形状记忆合金”时,感觉就像魔术师在表演节目。
1987年8月大连铁道学院《热处理知识更新》讲座学习班合影50多岁的他,1米7左右个子,身穿一件灰色的夹克衫,手里拿着一根直径5mm、长大约100mm的弹簧,桌上放了一个玻璃杯,桌子旁边有一个装满开水的热水瓶,只见他拿着弹簧对着大家晃了两下:
“这是一个用形状记忆合金做的弹簧,现在我把它拉直。”
边说边用两手使劲拉,一会就把弹簧拉成了一根钢丝,接着说:
“现在我把它放进开水里加热。”
随后往玻璃杯里倒了一杯开水,将钢丝一头放进杯子里,此时奇迹出现了:
放到水里的钢丝很快变成了弹簧,放进多少变多少,放完后,钢丝变成了原先的弹簧,用千分尺测量,尺寸跟原来完全一样,丝毫不差。
接着又拿出一个大约全长有100mm的小勺,只见他先用千分尺测量一下尺寸,并告诉大家测量结果,然后两手握紧小勺的两头,使劲拧,把小勺拧成麻花样,再放进开水杯里加热,几秒钟后完全恢复成原来的模样,再次测量,结果跟先前一样。雷教授接着说:
“这是以铝为基体的合金,具有形状记忆效应,刚才作实验的是具有一次记忆效应的合金,还有一种具有双层记忆效应的合金,第一次加热只恢复一部分,再升高温度第二次加热才会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
他稍微停顿一下又接着说:
“这种合金可以广泛的应用到航天、医疗、汽车等等领域。”
接着列举了许多可以应用的例子。
在关于形状记忆合金形成蝴蝶状马氏体机理的研究中,雷教授的研究结果推翻了美国某研究机构专家的研究理论,并通过幻灯片让大家看到了美国专家的回信,他们完全赞同雷教授的研究结果。
大连铁道学院已到退休年龄的戚正风教授,在金属材料热处理原理及热处理工艺方面的研究中,成果显著,他的事迹计入到了美国、英国、中国等国的“名人名家、字典、辞海”中,他编写了8部教课书,发表了近200篇论文,多次获得了国家、机电部、以及各有关科研机构的奖励,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他这次讲授的《钢的弥散沉淀硬化》及其应用,主要讲述了对中碳钢的锻造后,一种新的热处理理原理、方法和结果。
刘泽清回厂后马上应用到了厂里的齿轮锻件上。
原来齿轮锻造后要经过860c°退火、粗加工、再经860c°加热淬火+高温回火的调质处理工艺。
用戚教授的“弥散沉淀硬化”处理方法,只需要在锻造后用620℃加热保温,使碳化物“弥散沉淀”,可代替退火、调质两道工序。
通过在这几次大学的短暂学习,让刘泽清领略了专家教授们的风采、浩瀚的学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永不知道疲惫的科研精神。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渺小,看到了需要学习的知识及还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他想道:
“虽然达不到教授们的境界,上不了他们的台阶,但我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学习通过努力能学到的知识,做好通过奋斗能完成的事情。”
在工作中,他努力把不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大胆创新,完成了多项技术革新,多次获得工厂的奖励。
时间到了1988年初,一次上大学的机会突然降临,他毫不犹豫的向工厂领导递交了上学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