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如此执着于细节?
还记得,刚入幻灯片群的时候,许岑还不认识我。在一次授课结束以后,大家都在群里讨论和提问。我也提问了,得到许岑的回复是:我发现你这个人特别偏执,过于追求细节。虽然许岑也很注重细节,但是他对我如此评价,我是满心欢喜的。起码,这好像是我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细节」这个东西,轻易不敢讨论,没有哪个学科或行业能不涉及到细节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不谈不同场景下追求细节的粒度对结果造成的影响,我们只讨论作为个人「特质」,追求细节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无论是好是坏。
会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买一个物件,不光要使用起来顺手,还得「做工」好。做工,可能会体现在材质、面料、生产线的先进性等方面,也会涉及到工人技术水平、不同经验工的差异、亦或是不同国家的品控标准。说的直白一点,他们就是对「细节」特别在意。
一个手机,背部摄像头的凸起会破坏掉整体感;一部相机,宽大的接缝会给防水防尘的承诺一记耳光;一个包儿,杂乱的针脚和并不严丝合缝的拼皮让人感觉买到了 A 货。没错,这些都不影响使用。我们买它们来也是为了使用,但为什么我们会不爽?
这种不爽源于我们对于所购买商品的认同感,不仅仅限于它的功能。它的品牌,它的做工,用户使用它而得到的满足感,甚至拿着它引来旁人的目光,都是决定我们购买这件商品的因素。然而,这些所有的因素加起来,就是一个字,「我」。「我」的感受。
我买这件商品,是为了「我」自己高兴。我用着高兴,拿着高兴,看到别人看到我拿着用着高兴,看到我花钱买来如此一件精致的商品而感到由衷地高兴。这已然超脱了物品本身。这个「我」,注定与性价比无缘。
对「物」尚且如此,对「我」自己呢?该不该去追求极致,追求细节呢?
我这个人啊,爱好及其广泛。只要是感兴趣的东西,一定要去刨根问底。我会在生活中发现无数「可疑」的事情。拿学车来说吧。教练教我们「半联动」,即轻抬离合轻加油。我很快学会了,没错。但是我就奇怪,为什么离合不能一下放到顶?那就上网查呗!看了若干解释性文字和3D演示动画之后,我终于搞明白了。顺带搞清楚了变速箱原理,差速器原理,扭矩的意义,正时链条的作用,活塞与冲程等等「知识」。你说这些知识有什么用?没什么用。
我开车时,遇到需要超车时,不用狠狠踩油门,手动强制降档,轻点油门就超了,心里感觉好爽!我知道同一款发动机,通过不同的进气排气量调整(软硬件设定),就可以调整发动机功率,于是有了那么多款「价格歧视」的车型,好开心;我还知道汽车拐弯时内侧轮和外侧轮转速不一样,是因为差速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哇,好神奇;还有无数个令我感到「好爽」的场景。反正我开心,你有意见吗?你有意见我也不会改。
一个并不是特别适合的例子说明,追求细节,不是为了省钱或者花钱,就是为了自己高兴,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很难说这样的「好」在当下是否具有变现的能力,谁让当下评判成功的标准就特么是「现」呢?但是,这样更「好」的自己,首先会让自己活得更爽。这种正向的激励,是其他任何激励都无法比拟的。如果再加上旁人艳羡的目光,就更好了。毕竟我说过,「虚荣」使人进步。
美发师就应该追求通过「细节」的不断打磨,来给客户更完美的造型;艺术家就应该通过「细节」的不断雕琢,给读者带来更彻底的精神洗礼;每一个人,就应该不断地打磨自身的「细节」,以期在多个方面成为翘楚,因而获得「牛逼」的赞誉。
只有对细节的准确把握才造就了大多数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细节体现出一种态度,一种超越了共产主义和商业精神的态度,那就是,我做出来的东西,客户爽不爽不是第一位要考虑的,自己爽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有如此之多默默无闻的独立制表企业(作坊),能生产出传世佳作。
把对物的「细节」要求,上升到对人的各方面的打磨,是我今天想要表达的,也是希望自己能做到的。也许很多人认为我是个「变态」是因为我对细节的追求很变态。但是,我始终认为,变态,才是追求细节的极致。正如同我们经常吃的烧烤,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一种辣,叫做「变态辣」。没有什么辣能比「变态辣」更辣。同样,没有谁能比一个「变态」更 …… 请自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