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人都有这“四心”,少了哪一种都不是人,看你是不是都有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道德感,并不是从外面学来的,而是根源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儒家主张道德感主要有仁、义、礼、智四种。孟子认为仁根源于恻隐之心,义根源于羞恶之心,礼根源于辞让之心,智根源于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是人人天生都有的,所以人在本性上就是善的。
恻隐之心
不幸之人、悲惨之事,往往会触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在孟子看来,恻隐心便是仁爱之道的开端。
恻隐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悲天悯人的大胸怀。一个人没有恻隐之心,心中就没有爱,是冷漠的。有了恻隐之心,才知道爱人。
恻隐之心植根于人性之中,是纯粹的,是没有功利目的,不讲利害关系的。
孟子举了一个例子,说:“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羞恶之心
孟子一向注重“羞耻”二字,认为一个人若是能知羞耻,就可以成为圣贤;如果不知羞耻,就和禽兽没什么两样。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有羞恶之心的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算有生命危险,不该做的事也坚决不做。
宋代名儒陆九渊有言:“耻存则心存,耻忘则心忘。”常存羞恶之心,才能守住做人的底线。
爱尔兰作家萧伯纳说:“一个人感到羞耻的事越多,他就越体面。”
一个人如果没有羞恶心,就不知羞耻,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被人唾骂。有了羞恶心,就会约束自己不好的行为,受到尊敬。
辞让之心
《晏子春秋•内篇》中说:“分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
与人争抢,会招致不能承受的祸端;辞让待人,并不会失去福分而吃亏。
孔子说:“恭则不侮。”你态度恭敬,就没有人来侮辱你。你态度不恭敬,就要被人侮辱了。
没有辞让之心,就不知道礼节,处处被人侮辱。
辞让也绝非软弱,而是一个人谦逊有德的体现,也是一种大智慧。
《老子》云:“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怀着辞让之心,不争不抢,就不会出现过错,天下就没有人能和你争夺抗衡。
是非之心
明辨是非,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
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是非都分不清楚,就无法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看不清别人的行为,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做事,有时被人欺骗了还不知道。
王阳明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知好恶就尽了是非,知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世间万事万物,无不与是非相关,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自己能否明辨是非。明了是非,就能应对世间一切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