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态度有话说@IT·互联网青春

我和手机相依为命

2017-11-17  本文已影响129人  有态度有话说

最近苹果新一代手机发布,马上引发了又一阵对手机的热议狂潮。

有人说月薪三千的人省吃俭用去买一部苹果手机,买的不是手机,而是攀比心的满足。

而我想说,手机作为一件片刻不离身的物品,早上一睁眼是它,晚上睡觉前是它,与外界的联系是它,平时的娱乐是它,突发意外时的紧急求助电话还是它。

这样一件与你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物品,只要好用耐用,贵一点难道接受不了吗?

话说到如此份上,可能有人批判我已成为手机的奴隶,对于谴责手机的言论自智能手机面世已层出不穷。

这是很奇怪的逻辑。

人们发明它,劳心费力完善它。经过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与探索,手机实现了强大的功能,许多以前只出现在科幻小说里的情节,比如远程视频聊天,如今就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而后,人们开始谴责它,批评它不是因为它太落后不实用,反而是因为它太完美,完美到让人上瘾着迷。

有的人眼睛移开手机屏幕便无法聚焦,大脑放弃思考,整个人变得颓废没精神。

有人甚至将手机比作新时代的鸦片,沉迷其中者,轻则学业荒废,工作止步不前,重则猝死,与家人形同陌路。

网上有很多图片,将现在充斥着手机的日常生活与旧时代没有手机的生活进行对比,呼吁人们回归简单的生活。

有很多文字,倡导人们放下手机,活在现实里。就仿佛冰冷的手机隔绝了一切属于人的感情。

而这些言论恰恰都是通过手机传播。

人们借助手机这个平台抵制手机本身,不知道手机知道后会不会难过。

属于现代人的“小确幸”可能是wifi信号满格,手机电量充足,wifi有时比wife还重要已经不是一句玩笑话。

而有的人看见手机电量缓缓减少,就好像觉得自己体内的热血在慢慢流失。

因为手机已经实实在在地与都市人的衣食住行挂了钩。

网购进入千家万户,点外卖成日常所需,滴滴打车、共享单车更是见怪不怪。

“世界尽在掌中”不是自信的代言词,手中的一方小小屏幕里确实涵盖了一个世界。

科技不分好坏对错,从来都是看使用者如何取舍。

在读书人眼里,手机是一座图书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在远离家乡的游子眼里,手机是称职的送信人,捎来家人的近况与思念;

在分隔两地的情侣眼里,手机是不分时间不分场合的鹊桥,随时连接着彼此,传递着爱意。

当然了,在网瘾少年眼里,手机是不断更新换代的游戏厅;在骗子眼里,手机里有着无数潜在的可欺骗对象;在黑客眼里,手机是一个可以无限掠夺的资源库。

一千人眼里有手机一千副面孔,一千种独一无二的意义。

而于我而言,手机是治愈孤独的良药。

找朋友倾诉,一次两次还好,过多埋怨难免让人生厌,再者,别人有自己的生活要过,没有义务跑到你的人生里来充当解乏的玩具、开导的良师。

向朋友寻求陪伴或许会被拒,而手机却永远静静地在那里等待,一经召唤,便使出浑身解数逗你开心。

多少孤独的人,在空无一人的天台仰望日出,用手机定格住新的一天的开始;多少寂寞的人,在手机里写下无人倾听的心里话,多少压抑的心情,通过耳机里传来的音乐得以缓解。

这些都是手机带来的无声的治愈。

陌生的城市里,大多都是泛泛之交,抬头寒暄,低头陌路,没人顾及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内心真实想法,你的喜好,你的悲欢离合被所有人忽视。

但手机输入法替你记得,打出一个字,输入法挑选出来的靠前选项与此时内心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是科技带来的魔法,是孤独人眼中略带心酸的感动。

很多人抨击手机,因为它让人蹉跎岁月,浪费时光,各种引人注目的标题吸引了眼球,在打开一条又一条看似精华实为噱头的链接中,我们为数不多的休闲时间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但是,这不是手机的错。一百多年前胡适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能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

同样,要等到没有手机才肯努力为梦想而奋斗的人,没有了手机也不会尽多大努力,手机实在是次要的影响因素。

而在争分夺秒争取一切机会的人眼里,手机只是加速成功的工具。

你看到餐厅里的人和你一样低着头玩手机,却不知他们可能因为考研而忙得形容枯槁,手机里下载的都是有关学习的APP。

你看到开会时领导、经理和你一样在玩手机,却不知他们是在查阅邮件或是关注最新的商业资讯。

你看到街头巷尾的人和你一样玩着手机,却不知他们可能在研究最新的人工智能棋谱,与你擦肩而过的人可能是某场围棋大赛的冠军。

我并不耻于说出与手机相依为命的话,手机让我与远方志趣相投的人近如咫尺,也给我建造了一面隔绝话不投机者的屏障。

手机借我足不出户知天下的眼界,借我勇气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借我孤身只影也能活得精彩的底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