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中国人的德性》2
由衷地佩服阿瑟·史密斯,作为一名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四十年,从年纪轻轻,到鬓发斑白,他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中国。暂且抛开这本书不说,一个人漂洋过海,“身在异乡为异客”,传播耶稣基督的信仰,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写此文正好恰逢平安夜,将迎来基督的诞生日,别有一番情结。
阿瑟先生写的其它著作我不是评论家,也没有资格对书评头论足,显而易见,作者对中国的文字和经典著作做大量阅读;对当时社会现状,进行了大量观察和记录。他是一位很有想法,有见地的作家,在中国没有虚度时光,写了多部著作。如果换做是你,是我,是他?远在他乡,你会这样做吗?自己思考一下,不是简单的一件事。
本书没有说中国人需要基督教,更没有说用基督教改善中国人的性格。这本书体现的不是一个传教士的观点,而是一个观察者不带任何主观感情色彩的见闻。想象一下,中国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的旅行,写下了许多篇日记体的游记,也就是所见所闻,他死后被后人整理,书名《徐霞客游记》,有关水文,地质,植被等内容对后世是贡献性著作。
如果没有阿瑟·史密斯,对十九世纪末的描述,很难再现当时的历史史实,他如实让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鲁迅先生就是其中一位,首肯阿瑟先生的人物。不偏不倚,从历史角度看待,不看作者的出生,读起来或许会好受一些。
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中国人的德性》2书中讲到中国人的愚昧,和鲁迅描写的“血馒头”,是不是有的一拼。何曾相似,鲁迅执笔弃医,就是要唤醒中国人的良知;阿瑟形容中国人,是一头沉睡几百年的雄狮,要唤醒他,不是几十年的功夫。鲁迅写了《呐喊彷徨》,“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本书四十一章,从生活,性格,礼仪,商业,交往,思想,宗教,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描写了中国人,有褒有贬。阶层有高有下,从知识分子,商人,农民,工人,句句刻骨铭心,针锋相对,令人汗颜,“不讲诚信、骗子多,麻木不仁,因循守旧,缺公德心,人口过剩,不得罪人,不保存历史遗迹……”这些告诫,明示与众,借用中国人自己的话,我们是不是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中国人的德性》2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身为新时代中国的人,东方的巨龙,已经在崛起,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国防,科技都在发生翻天覆地地腾飞,国民总产值GDP已经领先世界第二强国,无论走到哪里,世界的各个地方,都有中国人的足迹,东方巨人将屹立在世界之林,爱我中华,复兴中华,实现中华复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