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旅行·在路上生活家

辞职并不光荣,出去总要回来

2017-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奥LiVia

在临近30岁的时候,我劝大家有机会辞一次职。

我很认真。

在今年三月份,我交了辞职报告;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除了获取了五年职业生涯前所未有的信息量以外,更加让我乐此不疲的是,最后一段日子,每天都在怼人。

一去公司,某位老总,叫;一进办公室,笑;毫无顾忌,聊。

毕竟体制内,平日里口碑、人缘都不错的,大家也都和和气气的。话总是挑漂亮的,说;故事也是捡没听过的,讲。

可直到这种时候,才见谁是真心为你,谁又无非要套点八卦。一时间也是沸沸扬扬。

而要说离职给我最大的感受竟然是,你从来没有真正属于过这个地方,你的心对这里的一切从未发生过兴趣。

其实,离开的,还该更早一些。

离职后,一个人旅行了一个月,先后辗转了斯里兰卡、缅甸、越南三个国家。说实话,都是很穷的地方。端着自己满胸怀的好奇心,在路上的每一天,真真儿地觉得自己,酷酷哒!

而现在回来了,可每当别人问我,我竟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玩得好吗?

-挺好的。

一开始我还在困惑,怎么语言就贫乏成这样了?

后来才发现,那些一个人在路上的种种,你真的没法和别人说。

谁能体会,

在越南大叻这个海拔一千五的法式小镇,半夜睡到一半怎么就地震了。一个人不敢再睡,又刷了一遍《美队3》还淘宝买了两条裙子;

在斯里兰卡丹不拉石窟,被当地导游搭讪,胡说自己35岁了,老公在北京,自己带了两个孩子在京都生活,聊了“异地婚”理念时,遭到了一脸不解;

在缅甸蒲甘,骑着租来的自行车穿行在万千寺庙中,愣是把自己晒脱了一层皮。现在回来见人就秀,觉得“伤疤是历史”般的荣耀。

我几乎不写游记,因为每一次出行,出发前,没想过会是怎样,回来后,才知道是这样。

那些看到的,听到的,感受了的,刷新到的,就在回来后,悄悄打包好,封存起来,找个地方放进去,觉得这样就很好了!

并不是我真的一点分享精神都没有,而是,这些属于自己的经历,内容上太过于个人化,情感上也太过于细腻化了。

我以为,除了自己,没人会懂,那就悄悄地自己守着。就像那天,我坐在山顶的岩石上,望着这个被绿色植被覆盖的国度,只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若隐若现,不禁自言自语唱起了田馥甄的《香格里拉》。一转头,一个外国男孩儿在身后不远处看着我笑。那一瞬间,我觉得,他超过了一切,超过了我在等的日出,给予了眼前这一切意义。

还记得,在《白日梦想家》里,西恩·潘作为一位资深摄影记者说过,有的时候,我不拍。

怕所有的等候在还未按下快门的瞬间就稍纵即逝了。

就像那些一个人在路上的日子里,总是把目光集聚在了路边小卖部的人,面前悠闲的牛,前方晃动着的路牌。总担心,一条微信,一个低头,一次分神,就会错过了这一天本该属于我的独特意义,辜负了这场奔赴了几万公里的旅行和值得拥有更多体验的自己。

题目叫,辞职并不光荣,出去总要回来。

我从不信奉“生活在别处”。

一个人旅行再久,也终究要回来。因为自己清楚地知道,上海才是我的生活。我爱这里的一切,爱在这里做出过的每一次决定。而每次航班落地浦东机场都会有一种“回家了”的感觉。

可这么多年,独自出入境几十次,从未有过“等你”接机人,才是每段旅程最后的遗憾。每次过了海关安检,走出国际到达,那些手里捧着的鲜花,那些脸上激动的神情,那些随时都会挥动起来的双手,从来都没有属于过我。

唯一记得一次,落地已是凌晨3点,饿了买了块巧克力。拖着28寸的箱子一边走一边吃。

一个司机迎了上来,姑娘,要车不?

-不要,谢谢。

-你这巧克力看着好好吃啊,掰块给我尝尝呗?

我作势要掰。

他就笑了,看你一个人,挺累的,逗逗你,来,我给你按电梯。

我一进电梯就哭了,到今天都不知道是为什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