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爬虫请求与响应过程系列之二
1,DNS概述
DNS 是计算机域名系统 (Domain Name System 或Domain Name Service) 的缩写,由解析器和域名服务器组成的。
域名服务器是指保存有该网络中所有主机的域名和对应IP地址,并具有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功能的服务器。
一般一个域名的 DNS解析时间 在10~60毫秒之间。
注意:一个域名必须对应一个IP地址,而一个IP地址不一定会有域名。
2,网络通信简单过程如下:
-
1,浏览器通过 DNS服务器 查找域名对应的 IP地址;
-
2,向 IP地址 对应的 Web服务器 发送请求;
-
3,Web服务器 响应请求,发回 HTML页面;
-
4,浏览器解析 HTML内容,并显示出来。
看如下图详解:
这里写图片描述3,HTTP和HTTPS区别
HTTP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是一种发布和接收 HTML页面的方法。
HTTPS(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over Secure Socket Layer)简单讲是HTTP的安全版,在HTTP下加入SSL层。
SSL(Secure Sockets Layer 安全套接层)主要用于Web的安全传输协议,在传输层对网络连接进行加密,保障在Internet上数据传输的安全。
HTTP的端口号为80,
HTTPS的端口号为443
网络爬虫抓取过程可以理解为模拟浏览器操作的过程。
浏览器的主要功能是向服务器发出请求,在浏览器窗口中展示您选择的网络资源,HTTP是一套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通信的规则。
4,浏览器发送HTTP请求过程
-
1,当用户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一个URL地址并按回车键之后,浏览器会向HTTP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当我们在浏览器输入URL http://www.baidu.com 的时候,浏览器发送一个Request请求去获取 http://www.baidu.com 的html文件,服务器把Response文件对象发送回给浏览器。
-
2,浏览器分析Response中的 HTML,发现其中引用了很多其他文件,比如Images文件,CSS文件,JS文件。 浏览器会自动再次发送Request去获取图片,CSS文件,或者JS文件等。
-
3,当所有的文件都下载成功后,网页会根据HTML语法结构,完整的显示出来了。
URL(Uniform / Universal Resource Locator的缩写):统一资源定位符,是用于完整地描述Internet上网页和其他资源的地址的一种标识方法。如下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基本格式:scheme://host[:port]/path/…/[?query-string][#anchor]
scheme:协议(例如:http, https, ftp)
host:服务器的IP地址或者域名
port:服务器的端口(如果是走协议默认端口,缺省端口80)
path:访问资源的路径
query-string:参数,发送给http服务器的数据
anchor:锚(跳转到网页的指定锚点位置)
5,客户端HTTP请求
1,请求消息格式
URL只是标识资源的位置,而HTTP是用来提交和获取资源。客户端发送一个HTTP请求到服务器的请求消息,包括以下格式:
请求行、请求头部、空行、请求数据
四个部分组成,下图给出了请求报文的一般格式。
这里写图片描述2,一个典型的HTTP请求示例
这里写图片描述3,请求方法
HTTP 1.0:完善的请求/响应模型,并将协议补充完整,定义了三种请求方法: GET, POST 和 HEAD方法。
HTTP 1.1:在 1.0 基础上进行更新,新增了五种请求方法:OPTIONS, PUT, DELETE, TRACE 和 CONNECT 方法。
HTTP 2.0(未普及):请求/响应首部的定义基本没有改变,只是所有首部键必须全部小写,而且请求行要独立为 :method、:scheme、:host、:path这些键值对。
这里写图片描述2,典型的服务器响应案例
这里写图片描述3,常用的响应报头
1. Cache-Control:must-revalidate, no-cache, private。
这个值告诉客户端,服务端不希望客户端缓存资源,在下次请求资源时,必须要从新请求服务器,不能从缓存副本中获取资源。
Cache-Control是响应头中很重要的信息,当客户端请求头中包含Cache-Control:max-age=0请求,明确表示不会缓存服务器资源时,Cache-Control作为作为回应信息,通常会返回no-cache,意思就是说,"那就不缓存呗"。
当客户端在请求头中没有包含Cache-Control时,服务端往往会制定针对不同的资源,采用不同的缓存策略。比如说oschina在缓存图片资源的策略就是Cache-Control:max-age=86400,这个意思是,从当前时间开始,在86400秒的时间内,客户端可以直接从缓存副本中读取资源,而不需要向服务器请求。
2. Connection:keep-alive
这个字段作为回应客户端的Connection:keep-alive,告诉客户端服务器的tcp连接也是一个长连接,客户端可以继续使用这个tcp连接发送http请求。
3. Content-Encoding:gzip
告诉客户端,服务端发送的资源是采用gzip编码的,客户端看到这个信息后,应该采用gzip对资源进行解码。
4. Content-Type:text/html;charset=UTF-8
告诉客户端,资源文件的类型,还有字符编码,客户端通过utf-8对资源进行解码,然后对资源进行html解析。通常我们会看到有些网站是乱码的,往往就是服务器端没有返回正确的编码。
5. Date:Sun, 2 Sep 2015 05:10:11 GMT
这个是服务端发送资源时的服务器时间,GMT是格林尼治所在地的标准时间。http协议中发送的时间都是GMT的,这主要是解决在互联网上,不同时区在相互请求资源的时候,时间混乱问题。
6. Expires:Sun, 1 Jan 2000 01:00:00 GMT
这个响应头也是跟缓存有关的,告诉客户端在这个时间前,可以直接访问缓存副本,很显然这个值会存在问题,因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时间不一定会都是相同的,如果时间不同就会导致问题。所以这个响应头是没有Cache-Control:max-age=*这个响应头准确的,因为max-age=date中的date是个相对时间,不仅更好理解,也更准确。
7. Pragma:no-cache
这个含义与Cache-Control等同。
8.Server:Tengine/1.4.6
这个是服务器和相对应的版本,只是告诉客户端服务器的信息。
9. Transfer-Encoding:chunked
这个响应头告诉客户端,服务器发送的资源的方式是分块发送的。一般分块发送的资源都是服务器动态生成的,在发送时还不知道发送资源的大小,所以采用分块发送,每一块都是独立的,独立的块都能标示自己的长度,最后一块是0长度的,当客户端读到这个0长度的块时,就可以确定资源已经传输完了。
10. Vary: Accept-Encoding
告诉缓存服务器,缓存压缩文件和非压缩文件两个版本,现在这个字段用处并不大,因为现在的浏览器都是支持压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