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知
作者:觉普法师
关于一知我们知道,自性有明记功能,它犹如镜子影像,无染、清晰、洞察,,它静止、清明,但无法表达,无修饰也无任何禅定对象。这个必须要搞清楚,否则我们后面讲的东西就会混淆。
我们经常提醒大家保持一知,也就是知道自己在静坐、知道自己在散乱、在昏沉的那一知,不属于散乱,也不属于昏沉,要保持着那一知。
但是如果已在定中,还在用力保有这一知,就成了“知见立知”,这个“知”就是最大的毛病,是无明。因为这个所谓的一知,是我们修习止、定拴住妄想(止)的方便,而不是道。
保持一知还不是道,它只是我们修行次第所必须的过程,一知属于第六意识意根部分,临终会融化的。也就是说,我们身体健康,一知就在,身体没了,一知也没了。可见,这个一知是靠不住的。
我们现在活着灵明清净的这一知,是在色身四大、五蕴健康状态里形成的。假如四大、五蕴毁坏了,这一清净灵明也就没有了。
有个知的境界在,认为清清明明,其实就是无明妄想。有一个知见存在,有一个清净的境界存在,这一个“知”这个清净的,就是无明妄想。因为这个所谓的知,是确立能知、所知的知见,是能所宛然的。
悟道是能所双亡,悟道,这一知也空了,连这个所知的境界都空了,见到这个,才是悟道。
那为什么一知不是道,我们还要大家保持一知呢?一知,属于知觉部分,正在修行的人,甚至刚开始修行的人,都得从这个下手。需要经过这个修持,以求真修实证。甚至已经悟道的人,还必须得经过这个修持来求证。别倒果为因,因为在成就前,你几乎时时刻刻都在一知的恒审思量所导致的意识分别状态,能否悟入、把握一知,是是否能返回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众生心是散乱、妄想纷飞的,如果不能专一,别说见道,就连静都静不下来。怎么做功夫呢?——制心一处,无事不办。首先要用指使第六意识这一知,假造一个能把握能抓住的所缘的境界。(这个是猴子的紧箍咒,因为第六意识难以安静,所以造一个境,把它定住,这就是止的功夫。比如念佛、念咒子、观想等等,都是我们着意造一个所缘的境把意识定在这个境上,参话头到三际托空的境界都是第六意识在作意。甚至我们观空,也是意识的作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五遍行的“作意”。)因为它是假造的,唯识叫作意。也就是意识中原本没有,而去假立的一个东西。这样的修法又叫“假观”——于无实无虚中去立一个
真把假观修成了,意生身有谱了——这里面有密因的,好好参学唯识就知道其中妙义了。学禅宗的人悟道后,如果不懂意生身,也是没有用的。悟了那个空的境界,不知道功夫修持,不证意生身,你那个悟到的空,便一点用处也没有。所以,不管开悟与否,作意是必须的。作意在开悟前是拴猴子的紧箍咒,开悟后是空性启用,修行意生身的手法。——在真空中造一个妙有。一般修行人,打坐就内守幽闲,好像清清明明的,什么都没有,过去大德说是默照邪禅,因为没启用。我说这样的人万劫还是阴灵。
关键就在于我们是不是真正一念了,比如修佛体大用,是取其神韵,如果你在观想时又去想佛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佛又看着我笑了、又给我摸顶了,通通都不是第一念了,这样的观是没用的,是玩境界呢。就是一念,永远不动!这样把妄想杂念都排除了,止在一点上,猴子就拴住了。没有经过这样的修持,你说得跟佛一样也没用——不了生死的。
如果一定不变,把“它”观成了以后,身心皆忘了,然后再把自己造作的所缘空掉,这个就是“空观”。这个“空”,不是我们意识所想象的空。空观现前了,放下万缘的空,才是真正的空。然后要空就空,要有就有,再把它翻过来,空有双融。在修证上就是法、报、化三身成就,变化无量。因解如幻故,三摩地自在。翻遍所有经典,欲修行证道,任何法门都是一样的,就是止观,止观也就是定慧。先求止,把第六意识拴在一个缘上,也就是必须要把第六意识这“一知”(意根恒审思量能起之作用,过去禅门不说,“一知”是口口相传,用于印证行人是否悟入而用的。把握了一知,并且会用它看着一切而不迎不拒,才能返回),拴在一个缘上,然后保持一念,一直定下去。佛法,起点就是终点,最初的一念也是最后的一念。修行人往往得少知足,而把最基本的功夫丢了。
“下手这一知,是第六意识造成的,便不究竟。但知道这一知,而不执著这一知,就是究竟(不执着的一知,就不是第六意识在用了,而是第七识恒审思量的作用。因其能执虽然是假,但所指执之境却是实种——第八识见分,能一路返回而绝对待,便是真如)。说它不究竟是对小乘而言;说它究竟,是对大乘菩萨而言。说一知即无明,是对凡夫而言;从果地讲,知与不知都无所谓。”“佛法,起点就是终点,最初的一念也是最后的一念。” 这个就是经云,始觉即通本觉。 “修行人往往得少知足,而把最基本的功夫丢了。” 个人认为修行人往往走着走着就忘记初心了,经云“发心如初,成佛有余”是忘记初心了。被路边的风景迷惑了,走不到目的地了。
总之,修止,必须要修所缘——意识假造一个东西。比如安般,就是把呼吸作为所缘的对象。念佛、禅定等等亦复如是。
真讲修持,要严格检查自己的心念。不管你所缘是什么,都有个问题,就是你的知觉始终被感受拉住,被那个受阴所发起的感觉拉住,不能保持一知了。一打坐,身体的感觉就来了,腰酸腿疼,熬过腿关,又觉得清清净净,殊不知这清净也是感觉上发出来的。被感觉拉着走,再加上看过很多书,听说过很多境界,就在哪搞讲究了。给种种境界贴标签,再加上自己的幻想,把这个当成功夫。其实已经走偏了。
必须坚定于所缘,就是一知,不被身体感觉牵着走,一切境界要统统不理,这个就要靠智慧解脱了。真达到不受感受的牵制,真能不理这个感受时,身心的净化就来了。(不能止,实际修行的四加行是不会来的。)
比如做功夫,就保持一知,妄念来了知道,散乱了知道,昏沉来了也知道。没有散乱,没有昏沉,也要知道,保持这个,就是我们的所缘境界,但是我们做不到,因为无始劫的惰性,我们不愿检省,坐在那什么都不想多舒服啊,像睡觉一样的。“不是悉心除妄念,只缘无事可商量” 无事可商量也是所缘,这个很好,但我们又做不到。
清净呢?好像也清净,同时也在昏沉,也在打妄想,没有大妄想,微细的妄想却来来去去,这不是在修行修道,只是凡夫修养静定的一种静坐法,其实就是换了一种方式休息了。
打坐无所成,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作意的所缘境界始终没有专一,所以初禅心一境性都达不到。
修持做功夫,必须要专一于所缘境界,心理状况要有个假想,否则就会跟着妄想攀援比较,怎么能静定。但假想很容易非量造景,修行初期这是个大问题,所以保持灵明觉知就很好。(看着一切就可以了,因为假想一个境界,容易配合生理上的反应而想入非非,产生幻境。看到光了、听到声音、闻到味道等等,都是魔幻。因为任何一个魔幻,都是下意识里的观念造成,我们自己不知道,以为是圣境。遇到这种情况,修行人要能检测出来,知道是下意识搞的鬼名堂,才是智慧。不作圣解,即是胜境。)
因为有为法容易引起生理、心理因素的作用,容易入魔障,所以不如守一个灵明清净,保持一知,比较稳当。
上座的当下保持一知,这也是所缘,要永远保持这一念,不落于昏沉杂念中。但是有了这一知,心念知道清净,心心念念保持那一知,就成了妄念。(因为你一直念着那一知,念着要保持那一知,那是妄念,已经不是保持一知了。一知到清净以后,就不要再造作了。我们做一知的功夫,是为了清净,清净了,就不要执着它了,否则就是头上安头。
这样做功夫,生理必然起变化的,要不迎不拒,我们修习禅定,一步步的修持功夫,都离不开这个身体。
身心起变化时,五脏六腑都会反应,很多人又恐怖了,如果知道我们的身体只是一个投影,那个能照见五蕴皆空的才是的真正的生命,是不生不灭的,就会无有恐怖。这个需要在实际修为中去不断努力才能真正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