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说婚姻育儿

榆林产妇悲剧之后的自我拯救:关于无痛分娩的数据分享

2017-09-06  本文已影响0人  暗香疏影Sonia

榆林产妇的因不堪承受生产的痛苦而跳楼身亡的悲剧,一直让人久久难以平静。

在读到相关报道分析时,我开始关注一个医学术语“无痛分娩”技术,又称“硬膜外麻醉”。简单来讲,这项技术是在产妇脊椎埋入一根导管,在生产过程中视情况随时增加麻药用量。这项技术能够帮助产妇在第一产程最大限度地减小宫缩带来的疼痛,有的产妇甚至可以睡一觉养足精神,在宫口全开后有充足的精力来积极完成生产。

作为一个准妈妈,我还未经历过生育,也无法记录无痛分娩的真实过程。但出于对自己的保护,也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待产姐妹,最近研读了各种关于“无痛分娩”技术帖,摘录客观的数据在此供大家分享。

普及率数据:2004年,一篇新华网的文章中提到,“尽管相关技术20年前就已经成熟,但中国年均2000万名产妇中,迄今累计只有约1万名享受到了无痛分娩,比例不到1%”。根据北大医院的调查,全国“只有约10家医院全天提供无痛分娩服务,其他医院或放弃或只对个别关系户提供服务”。而当时在美国,官方发布的分娩镇痛率是61%

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时间不详),大约有60%-70%的产妇可以享受到无痛的服务,除了禁忌症、产程进展过快,以及一些特殊的个人原因,基本上,只要有要求,就会给产妇上。

安全性数据:复旦大学附属妇产医院麻醉科主任黄绍强表示:“现在硬膜外麻醉所用的浓度只有手术麻醉时浓度的1/5到1/10,到达胎儿的剂量微乎其微,其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有效性数据:一项美国2000年左右的研究显示,大约有12%的产妇仍能感到疼痛指数大于3的痛感,这其中,开始有效(随着宫缩增强)变成无效的占6.8%

奇怪的是,这样一项对产妇和婴儿利大于弊的技术,在国内至今普及率并不高。笔者生活在北京,朋友圈也基本是小康、中产家庭,与周围朋友交流此项技术,除个别赴美生产或在专业私立医院生产的人了解外,大多数人对此还比较陌生:有人反馈是“那是什么,还没听说过”,也有人说“那个没用吧,毕竟麻药会对宝宝不好”。在中国推广无痛分娩技术,阻力来自各个方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无痛分娩需要给产科配备24小时不休息的麻醉师,时刻为产妇进行服务,医院需要额外投入产房和麻醉师,但此项服务的价钱并不高,从医院角度来看“性价比”低,缺少推广的动力。其次,中国的女性尤其是“婆婆”这个群体,会认定麻药会对宝宝有损伤,认为所有女人都是疼过来的,一定可以忍受。

无论怎样,作为准妈妈或者是备孕的女性朋友,如果不能寄希望于全社会文明的进步来关怀女性的生产体验,那么至少自己多了解新的技术,好好关爱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