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阅读梳理

2023-04-27  本文已影响0人  叶枥香香

习作阅读一:

作文七巧

骨干一组陈香

买《作文五书》这套书已经很久了,忘记是看了管建刚老师的书,还是王栋生先生(吴非)的书了,放在书橱里,从租的房子,搬到现在的新家,直到老师布置作业,才从书架里找出来,撕开外面的包装纸,开始阅读。

从冬天一直读到春天,渐渐地感知到夏的味道,还没有彻底读完。

作者王鼎钧是我们的老乡,山东兰陵人,1925年出生,年逾一百了。读着他的文章,满满的智慧与干货。

《作文七巧》这本书他写了3个月,再版了14次。他从文学的高度演示七巧,又把实用的效果归于作文考试,谋求相应相求,相辅相成。文中更多的是故事,而非理论。他认为,记录、描绘、判断,是语文的三大功能,这三大功能用于作文,就是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和演绎各项基本功。

先说记叙文,就是用记叙的文体记人、记物、记地、记事。记叙又分直叙和倒叙。

(一)记叙的技巧

1.直叙

如果故事有起落,有详略,有表里,就用直叙。如果没有,就用文章的起落来补救。在直叙这一部分,作者以《桃花源记》为例,给读者讲述了直叙的顺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记述了一个渔人,怎样发现了世外桃源,后来想再度前往,又怎样失去了桃花源。在这一篇文章里,文章叙事的先后和事实进展的先后是一致的。

文章虽是直叙,但是,要想引人入胜,就不可“平铺(平铺直叙)”,不可“平均(平均用力)”,最好做到不平滑。作文在下笔之前,要考虑安排好什么地方写得详细一些,什么地方写得简略一点,有简有繁。

《桃花源记》有起落,有详略,也有表里。

先说起落。文章开头,“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忽逢桃花林……开始没有什么特别,很平淡,但是,忽然出现桃林,面积那么大,桃花开得那么茂盛,景象迷丽烂漫,似幻似真,读者的反映加强了,文章就有了“起”势。

渔人一直往前走,想看看桃林究竟有多大。“起”势一直维持到桃林尽头,“落”下来。落到水源,山洞。但是山洞里有光,渔人钻了进去,文势又“起”。以后写渔人发现桃花源,以及在里面的见闻,文章都在“起势”中,中间稍有下降,在山中之人说他们的祖先来此“避秦”,文势上升。这段描写完后,渔人辞别,文势“落”。

山中人请他保密是“小起”,他找到自己的渔船是“小落”。但他沿途做记号,显然有所图谋,是“起”。后来太守派人寻访桃花源,是“大起”,但是渔人怎么也找不到留下的记号,无法再入桃花源,是“大落”。

我们来看,这一篇《桃花源记》竟然有这么多次的起起落落。如果落脚到我们自己的文章,起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文章的起落在于作者,在于我们自己,你认为文章的起落在何处就在何处。

其中,所谓的“里表”就是引起读者的想象和推论。好的文章,会余韵悠长,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2.倒叙

倒叙有两个方法:后面发生的事移到前面来写,前面发生的事移到后面再写。

第一个可能就是:把整件事倒过来写。

传述民间故事的人常常用这种方法。

第二个可能就是:把事件的一部分倒过来写。

比如,曾几的《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四月,雨后,艳阳高照之下散步、泛舟,回来的路上听见黄鹂叫。黄鹂为什么最后才叫?为什么去的时候不叫,回来时才叫?黄鹂的叫声一直都有,为何最后才写?我们来推理:前面已经有雨有晴,有溪有山,还有泛舟有步行,很丰富了,若再加上黄鹂就太拥挤了,后面太空虚了,所以,诗人把它移到后面去了。

倒叙是直叙的变化、调剂,整体倒叙的文章很少,局部倒叙的文章,倒叙的部分也通常不会太长,而且,倒叙之后,文章也快要结束了。

(二)抒情的技巧

3.抒情

抒情文是以作者的内心感受为主题的。

我们中国人把人的感情区分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大类。

抒情文多半是“情”比“事”要重,“情溢乎事”的。在“以情为主”的原则之下,叙事不宜详细,“事”是豆之棚,瓜之架,要预留适当的空隙,情感才有发抒之地。

作为抒情文的读者,应该明白,抒情文是不能“考据”的。

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伟大的抒情文作品,那思古之幽情,旷世之豪情,潇洒之逸情,十分迷人。

在所有的文体中,散文是年轻人的文体。

抒情文是年轻人最易表现特色的一种文章。散文在形式上最自然,最自由,可以随意挥洒,不拘一格。

4.描写

描写,写的是景。“景”不限于风景,而是包括风景在内的种种“景象”。一山一水是景,一颦一笑也是;一春一秋是景,一生一死也是。写景的方法用“描”。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到美术中的“描”,书法中的“双钩”。习作中的“描”,并不借重线条,而是使用语文。与“说明”相比较,“说明”之难在说得简洁明确,“描写”之难在描得生动新鲜。

描写的方法有三:

用比喻描写;

用烘托描写;

再用想象描写。

在面对事物或心情时,可以用以上方法进行描写,这难度也是逐步递进的。比喻、烘托和想象可以在一篇文章里混合使用。

文章举例白居易的《琵琶行》详细介绍了这三种方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if !supportLists](三)[endif]议论的技巧

5.归纳

“议论”是发表意见、提出主张,这是跟记叙、抒情不同的另一种表达。有系统、有说服力的议论是知识分子的专长。如果抒情记事是“小道”,说理的文章就是“大道”。

记叙文使人“知”;

抒情文使人“感”;

议论文使人“想”,使人“信”。

发议提主张要先找参考资料。

“道理”是从哪儿来的?它是“归纳”出来的,使用归纳法的人会先去搜集事实,把一件一件事实叫“个案”。个案多了,从其中找它们的共同之处,最后,就有了结论,有了主张。

在论说时,可以适当引用名言建立证据,注意,引用的名言一定要记得是谁说的,否则就减少了可信的程度。因为读者大都有“因其人而信其言”的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用归纳法作议论文,在我们未能掌握准确的真理以前,不要把话说死了,说绝了。

6.演绎

归纳法和演绎法像一对孪生姐妹,经常被人们相提并论,它们的功用也好比前锋后卫,相辅相成。

归纳法是化繁为简,多中求一,演绎法则恰恰相反。

演绎法要先有“普遍真理”,用在写议论文上,就是先有论据。

我们所熟知的《王容不取道旁李》中,王戎用的就是演绎法。《愚公移山》中的愚公,《鹬蚌相争》中的鹬与蚌,也是演绎。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归纳和演绎可以结合运用。

[if !supportLists](四)[endif]四种写法的综合应用

7.综合

在习作中,我们先要考虑写什么题材,再去思考,这篇文章以记叙为主,还是抒情为主,以描写为主,还是议论为主?在习作中,这些方法是可以穿插进行的。但是,需要把握的是,用抒情帮助议论是,抒情的句子要少;用记叙帮助议论时,记叙的句子要少;用描写帮助议论时,描写的句子要少。

王老先生说,世界上优秀的作品都需要性情和技术相辅相成,性情是不学而能的,是莫之而至的,人的天性和生活激荡自然产生作品的内容,技术部分则靠人力修为。基于这样的认知,在这本小书中,王老先生把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综合汇成“作文七巧”,以具体实际的程式和方法,为习作者提供作文的捷径。

习作阅读二:

作文十九问

                 骨干一组陈香

人的潜力总是无穷的,因为着急完成作业,我用两天的时间读完了《作文十九问》。在出租车上读,在课堂的间隙里读,在晚饭后读,200页的小书就这样读完了。之前的《作文七巧》装在书包里,书皮都快磨破了,前前后后用了将近2个月的时间才看完。由此,我得出结论:压力可以变成动力。

(一)书中所得

言归正传,梳理一下我对《作文十九问》的理解:这本书,从十九个方面给我们讲述了写作文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要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真性情,可以通过遣词造句来训练精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二、文章的结构要有起伏,一般情况下,好的文章是由三部分组成:目标在望,全力以赴,出现干扰。也是我们平时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要在文章中体现事件或者情绪的变化,文章才更加吸引人。

第三、如何把文章写长?十二个字:思前想后,左顾右盼,说长道短。当我们把事件或事物周围所看、所听、所想都描述清楚了,文章的内容自然就充实了。作文构思的时候,一方面要抓紧题目,一方面要能向四面八方延伸,题目,就是“心”,文章构思就是在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取得均衡,只有离心力固然不行,只有向心力也是玩不转的。写长文章,题目多向前延伸一些,圆周大一些;写短文章,题目少延伸一些,圆周小一些。

第四、如何审题?审题是作文的第一关,如果把题目看错了,那就是一步错,步步错。审题,就是把题目中每一个字的作用找出来。审题光审字面还不够,还得审没说出来,没写出来的。同时,还要想清楚,要写的文章的体裁,根据要求去组织内容。

第五、作文一定要起承转合吗?作文不一定都要起承转合,但是,如果你能做到起承转合,那也不错。议论文的“转”,是换一个角度,说另外一层意思,记叙文的“转”,多半是写事情的变化。

第六、作文要会用比喻。比喻可以用大远景写,也可以用放大的方法描写很小很小的东西。比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整篇文章的一小部分。

第七、文章的立意要出乎自然,不能勉强。但是,如果文章不立意,文章的材料就是一盘散沙,而且每一颗沙粒都是死的。

第八、文章的“有我”和“无我”如何写?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记叙文大多“有我”,议论文最好“无我”。写游记应该有我,说故事多半无我。第一人称的小说里的“我”不是作者,是小说里的一个人物。我们写作,是由“有我”开始,慢慢进入“无我”。

第九、议论文在写之前,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听别人讲话,听取别人发表意见的逻辑,词汇,并学为己用。

第十、写论说文,审题和立意都要做到。推论、推测、推演,都是一步一步地做出来。但是,世界上的事都是纵横交错,互相影响的,因此,要把一条条单线搜集起来加减乘除,在推论的基础上建立主张。

议论文要有破有立。所谓“破”,就是推翻别人的主张;所谓“立”,就是建立自己的主张。在论说时,可以适当引用典故和名言,增加自己文章的说服力。

写议论文是入世的训练,抒情文是出世的训练,抒情文为己,议论文为人,抒情文独善其身,议论文兼善天下。

第十一、要想写好文章,要有具体的事例来支撑文章的观点。这些事例来自生活,来自阅读,来自思考,因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写得一手好文章的前提。习作技巧的前提是深厚的底蕴。

第十二、写文章的三段式:刺激——思考——决定,这个段式在很多的文章中都有彰显,同时,这三部分的详略也是不同的,在现实的写作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合理安排详略。

第十三、写论说文的三段式,还有一个方案:赞成——反对——调和。比如,欧阳修的《岳阳楼记》,就是一悲一喜,最后综合。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第十四、要想写好文章,还要多读多写。王老先生首推读诗。孔子曰:不学诗,无以写散文。读诗不但对写散文有帮助,对写什么都有帮助。先读什么呢?当然是读古典级的大家,读陶谢李杜韩白,袁才子、吴梅村、黄仲则等人。

第十五、习作要首尾照应。一篇作品,要有开始,有高潮,有结局。写作是心灵的活动,心灵十分复杂微妙,人和人尽管心同理同,作品一定不同。但是,习作的结构一定要蛇衔其尾,首尾呼应。

第十六、如何增加词汇?增加词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读书,读破万卷,神而明之。在读经典中活学活用。例如,晏殊由一首词,说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朱自清有篇散文《匆匆》,写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你看,晏殊的词是不是藏在朱自清的散文里面了?

第十七、如何写诗?写诗可以锻炼文字。诗,要讲究“韵”,但是不一定“押韵”,押韵是在诗句最后一个字安排脚韵。现代诗押的是“自由韵”,并不难。在这里,王老先生建议初学者写诗时押韵,因为押韵可以训练对词汇的灵活运用。诗歌,与散文不同,是另一种文体的喜悦和冒险。诗,应该明白如话,又有言外之意。

第十八、作家对写作的态度。写你想写的文章,文思泉涌,笔不停挥,手累,脑不累;写你不想写的文章,搜索枯肠,榨干柠檬,脑累,手不累。不同作家对文体的态度也不同,有人爱议论,有人好抒情。抒情是“自了”,议论是度人;抒情要文情并茂,文尽情未了,议论要理直气壮,理不直气也要壮,理屈而气不穷;抒情近乎王道,议论近乎霸道。

第十九、文学有什么用处?首先是娱乐,所谓娱乐,是指身心放松,现实的压力解除,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圆满自足的小世界里。这些,小说、诗、散文都能给我们。文学的第二种功能是获得知识:一是文化遗产的承受,二是人情世态的了解,三是生活境界的提高。第三,文学作品可以培养专长,帮助一个人发挥他创作的才能。

[if !supportLists](二)[endif]读中所悟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很多在自己写作和教学生习作时走过的坑,在书中都有相近的介绍。

1.读诗对文章的帮助

一直以来,我都很执着地让学生背诵古诗文,甚至把古诗文放在比课文还要高的地位,只要时间允许,就会搬一个小凳子坐在教室门口检查背诵古诗,我一直以古诗文的重要来解释自己的做法。当我读到书中所说,诗歌对写文章的影响,我就释怀了。尤其是讲述晏殊与朱自清那一段,更加坚定了我让学生背诵古诗文的信念。

2.读书对教学的帮助

前段时间,我们单位的王先文老师参加市优质课评比,抽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真把我们愁哭了。当我读到关于议论文那几个章节时,忽然就豁然开朗了,对啊,论点,举例,详略,多么好的切入点,我们一下子就从解读教材中走了出来,我们站在议论文的角度去思考,从辩论的情境去入手,真理就“柳暗花明”了。

3.思考对写作的帮助

自很久之前,我就经常写下一些日常感想,或教学随笔,或生活小记。加入骨干班之后,或者还早一些时光,我开始坚持一周写一篇小文章,到今天为止,坚持了1086天,持续写了142篇文章。之前,更多的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很少会提前构思,但是,随着阅读的积累,我开始有目的地思考,开始学着构思,让写作更有指向性,写起来也更加轻松。也许,现在的文章依然稚嫩,但是,我想,当我写到第1086篇的时候,我的思考将更有深度,我的文章也将更有逻辑。

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

阅读,与成长,相伴相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