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不是文学作品,也不是哲学
佛法不是文学作品,也不是哲学
牧雲散人╱2017.9.21
佛陀讲法,目的是指导弟子修炼。不是文学作品,更不是哲学。文句的用词、修辞、文采等,只为表达真义而随意所用,不是为了限制。所谓哲学,那也是学哲学的人从中看到更大更根本的智慧,而把其当了哲学来研究。
有微友问我“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句话的理解。很是惭愧,我不很懂这些话的意义。大约二十年前,当时曾动过念头出家,想法估计与今天很多人相似。但最终没有走这条路。对于一个曾钟情于艺术、对哲学沉迷、对人类未来绝望的人,动了出家的念头,是很自然的。
今天想来是很庆幸。回看当时自己的想法,出家能满足了我的人的观念:浩如烟海的经卷、看不懂的梵文经书、似懂非懂的古文翻译,以及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一切,足以满足我的艺术追求和佛学(哲学层面上的)探索。但是不能解决我的根本问题。说白了,就是换一种生活,换上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但不是修炼。
耶稣也讲道,讲他那一门的道。他更直接的让人看到一个生命要真正走上修行之路的难:生命在一次次轮回转世中干下的坏事所产生的业力,是一个生命走上修道之路时遇到的第一道锁。这是众多生命难以走过去的。耶稣慈悲,替信众承受了。但是,要明白:替信众承受的目的是为了让信众能修,而不是为了让信众过人的生活。人生老病死是不可改变的,惟有修炼可以改变。
过去道家在深山老林里带弟子,虽然只带一个弟子,当魔来取命(过去所欠下的如山业力)时,都不管的,就让弟子自己拿命还,转生之后再教。这是道家的特点。修真,一切惟真。
回到前面的话题。我没有走入佛教,也就没有专门去看佛经。只在大学时去寺庙里有买过《金刚经》和《净土五经》,也都是没有看懂,也就没有资本在人前卖弄。
佛陀讲法,目的是指导弟子修炼。不是文学作品,更不是哲学。文句的用词、修辞、文采等,是根据当时人的接受情况而定,只为表达真义而随意所用,不是为了限制。所谓哲学,那也是学哲学的人从中看到更大更根本的智慧,而把其当了哲学来研究。
“如来”用现代人粗俗的话讲,是佛的“称呼”,就象“总理”“总统”那样的一个称呼(古代叫王)。当然那是很神圣的,不是人的那种粗俗。佛陀所讲,是其中之一的表现。如同佛经中讲到的佛世界的美好,只能是用语言概括出来表述出来,但不是全部,那是没法描述的。(目的也不是让你去分析想象,争论谁“理解的更准”,而是争强修者的信心,生大勇猛精進之心。)惟有当你真正也修成,才能看到那一切的真相,(也只能是自己所在层次看到的佛世界的展现)用多少语言,都是无法完整描述的。就象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有去过的人拍了几张相片给你看。照片是展现了泰山的一部分,但不是泰山的全部,而且也只是拍出来的那个角度的部分,局限性就这么大。
关于微友的提问,我的回复如下:
我想里面也说得很清楚了:“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人怎么能真知道佛所说之真义所在?作为修炼中人,是先应把心思放在实修上,智慧开了自然明白,智慧未开,岂是求所能得的?况且,释迦佛所说之义,乃在“如来”之境界。未达此境界,知道了表面上的文字的意义(这还是翻译过来的文句。而释迦牟尼佛当年也未必是这样讲,未必是这个意思,因为经书是释迦牟尼灭度之后500年后人根据口耳相传所流传下来的记载),又有什么太大意义呢?百度上多少人在解释这句话啊?但是他们是人!我做的公众号里有这篇文章《聋子和尚旷世传奇,三昧真火焚化而去》,不知你看过没有?值得认真看看。实修才是第一要义的。即使如文章中的“具行和尚”,在他开悟之时,也未必能真知。开悟之后的理解,也未必能达到佛陀的理解。佛陀所讲,是为了指导实修、坚定修炼者大勇猛的信心。真能这样做了,佛看着你都高兴!
往期精选:佛法不是文学作品,也不是哲学|透虛同歸去,含笑金剛乘|“泥土造人”不是你想的笑话|这是一个觉醒的时代|机缘总在不经意间|世间财货终属谁|买个佛像戴身上,那得多大的威德|吾未见哪个佛、道是清谈出来的|拿你的身体来说事,戳穿「进化论」的荒谬|佛教不等同于佛法|璞玉未开,请善葆之|禅悦林下,趺落神开|品茶论道道非道,哑语猜禅禅不禅|末劫慈悲度,洪微十方春|“买椟还珠”话修行|《道德经》开篇为什么这样讲|我们为什么要怕|欣悦|得度|選擇|饋贈|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