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为什么那些有重大贡献的人我们仍不喜欢他们富有?

2021-06-09  本文已影响0人  余左

有个词叫“作风奢靡”,意思是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这个词就曾经用在刚逝世不久的袁老身上。

事情的原委大概是他老人家要去买台车,然后看到一辆豪华跑车,就在跑车前多看了看,摸了摸,这个情形被好事者拍到,传到网上,就有部分人批评他作风奢靡。

袁老其人就不用我作过多介绍了,大家都知道,他最大的贡献是为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很大程度地解决了吃饭问题。吃饭问题是个大问题,是生物的根本问题。在历史上有许多因为吃饭引发的惨剧,至今读来仍触目惊心。比如说“易子而食”。

春秋时期,楚庄王因宋国杀了楚国过境使臣申舟而出兵攻打宋国。楚国对宋国首都只围不打,持续了半年之久,城中粮食逐渐消耗殆尽,人们为了活下去,有人就决定“易子而食”。什么叫做易子而食呢?就是自己不忍心吃自己的儿女,就互相换着吃,比如张家的儿女给李家,李家的又交给张家,这样不是自己的亲身骨肉,较容易下得手去。

由此可见,吃饭问题是生物最根本的问题,根本到可以泯灭道德、泯灭人性的地步。所以袁老对人类的贡献是极大的。那么这样大贡献的人买一部跑车算不算过分呢?我想是不过分的,应该多数人也不会觉得过分。结果袁老看了那部跑车之后最终买的却是一辆不足十万的国产车。

一个人变富有多种手段,有见得光的,也有见不得光的,但无论是哪一种,只要喜欢把财富公之于众的,都容易招来别人的仇视。这种仇视多多少少是源于一种嫉妒心理。“嫉妒”当然是一个贬义词,把它安在谁的头上谁都不会舒服,但是客观事实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大多数的普通人都是感性的,纯粹理性的人少之又少,所以看到比自己过得好的人嫉妒是自然而然的。

想要明白这种“自然而然”,我们可以自问一下,如果有那么多财富的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我是做得比他好呢?还是还不如他?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它的答案是区分是嫉妒还是仗义执言的根本所在。俗话说得好,“人不风流只为贫”,有时候之所以不去为恶只是因为不具备那个条件。

所以即便是袁老这样的人,稍有享乐主义的倾向便会被人逮着痛批一顿,正是因为我们的思想中有着非理性的东西存在。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所谓的公平问题。有的人天生下来就比另一些人更容易获得财富。如果依据这一条来作为仇富的理由,或许有几分道理,但有道理并不代表有意义。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这个世界当然会有一些不公,甚至在某些方面是极大的不公,但关键是接下来该怎么做呢?怨天尤人,像一个泼妇一样站在大街上咒骂吗?这毫无意义。世界永远都是不公的,大同社会只是人们头脑中的一个理想状态,我们能做的是直面这个事实,然后寻求改变。

从这一方面来讲,袁老的确有一些先天优势,他的父母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知识分子,相对于普通人来说,的确在起跑线上略胜一筹。但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出生书香之家的确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但却不一定就会成功;想要最终成功还要有自身的努力这个充分条件。所以这仍不能构成人们去仇视他的理由,至少不充分。

网传袁老有一处豪宅,这是实情,不过那是国家奖励给他的。他呢,也并未独自享受,而是把这处宅子改成了科研基地。袁老之所以受绝大多数人敬重,正是因为他本有享受、奢靡的资本,但却主动放弃。

想要主动放弃奢靡是困难的,因为人性是倾向于奢靡的。谁不想锦衣玉食、三宫六院?好比在你面前摆着两件衣服,一件是舒适柔软的貂皮大氅,另一件是硌人皮肤的粗布麻衣,你会选哪一件呢?脑子正常的人都会选前者!但那些受人敬重的人为何偏偏要选择后者、选择简朴呢?他们是不是故意做给普通人看的?只是沽名钓誉而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很多所谓的大人物表面一套背地一套,人前与民同乐,人后过的生活却奢华无度。

然而,真正坚定明理的人却明白,虽然人性倾向于奢靡,但奢靡是会上瘾的,人对物质的追求,没有止境。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说花言巧语的人,很少有仁义的。这个道理化用到做研究上,也很适用。一个科研人员,如果沉迷于物质享受,作风奢靡,是很难想象他在科学的高峰上有所创造的。因为他没这个时间,没这个兴趣,物质欲望拉扯了他太多的精力。

我曾听说某处有一个搞扶贫的干部,开着一辆豪车,穿着一身考究的衣装去访贫问苦的,这样的干部真的能走到贫困户心中去吗?我心里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是我们为什么不喜欢那些“贡献”很大却表现得很富有的人物的根本原因。

一个人之所以受人敬重,必定是他做到了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情,并且他不光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就是袁老的精神,以及他这一类人的精神。对于他的指摘,没有理由,也没有道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