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教育哲学之光

成己与成物(四)

2023-07-12  本文已影响0人  澡花可视化读写

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今天,小澡哥继续阅读杨国荣教授《成己与成物》的导论部分。本次读书笔记的主题是“成己”与“成物”的关系。当然,这也是整本书的主题。首先,小澡哥把《中庸》里相关的话摘录下来:“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用三种不同的哲学传统解读《中庸》里的这句话是杨国荣教授的雄心。接下来,小澡哥继续做读书笔记如下:

1. 与成物相关的是成己。成物以认识和变革对象世界为内容,成己则以人自身的认识和成就为指向。对象世界的认识与变革涉及本然形态或“天之天”的扬弃,同时,人自身的认识和成就,也关乎从“天之天”到“人之天”的转换。

2. 人刚降临世界之时,还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个体,在这一层面上,人在相当程度上仍表现为一种本然的存在。与成物的过程相近,成己首先意味着扬弃本然的存在形态,后者的实质内涵,便是赋予人以多样的社会品格,使之成为社会化的存在。如:克己复礼为仁。

3. 作为生命个体,人并非一开始便具有社会的品格,这种品格乃是在人的成己过程中不断获得、形成的。这里蕴含着人与动物之别:动物总是停留在本然形态(“天之天”),从而只能“是其所是”,人则能够超越“其所是”(扬弃本然形态或“天之天”),走向“其所不是”(获得社会的品格)。

4. 作为知、行过程的具体展开,成物与成己诚然都涉及人的价值理想,但成物首先以合乎人的历史需要为指向:在化本然之物为人化实在的过程中,合乎人的价值理想与合乎人的历史需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5. 在这里,“物”的意义,首先通过人以及人的需要而呈现,从而表现出某种外在性。相对于此,“己”表现为人自身的存在,成己并非旨在合乎人之外的需要,而是也以人自身的完成为目标,对人而言,它更多地体现了内在的意义。事实上,在成己的过程中,人既是意义的体现形态,又是追寻意义的主体;意义的生成,同时表现为意义主体的自我实现。

6. 成己与成物所展示的价值走向,使之既不同于人与物的空泛互动,也有别于无视现实内容的抽象变迁。就人的知、行活动而言,无价值承载的流变是空洞的,缺乏实质的意义 。另一方面,成己与成物并未预设某种绝对不变的终极目标。绝对不变的终极目标往往具有封闭或超验的性质,它在某种意义上如同物自体,永远存在于知和行无法达到的彼岸。

7. 从现实形态看,成己与成物既有其价值的指向,又展开为一个具体的过程,价值目标本身并非超验的对象,它总是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获得具体的品格,展现为具体现实内涵的理想形态;成己与成物的过程,同时也是这种价值理想不断形成并逐渐得到实现的过程。

8. 从形而上的层面看,人既是存在者,又是存在的发问者和改变者。就外在的表现形式而言,后者(对存在的发问与改变)主要表现为知与行的过程;就外在的实质指向而言,这一过程则具体展开为成己与成物。

9. 从赞天地之化育,到成就自我,现实世界的生成和人自身的完成,都伴随着人对存在的发问和改变。可以说,离开了成己与成物的过程,人自身便失去了现实的品格,从而难以真实地“在”世。

今天的读书笔记只有两页的内容,小澡哥的阅读慢慢进入佳境。不过,小澡哥会发扬啃硬骨头的精神,直到把杨国荣教授的《成己与成物》这本书读完,到时候,小澡哥会给自己一个大大的奖励。请友友们监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