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年纪轻轻就选择了体制
一个人闲着无聊,总会胡思乱想,但再怎么想,依然走不出科学和现实的圈子,似乎冥冥之中就有这样的安排,我们总走不出自己思维的圈子。仔细想想,还真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逃不过一个又一个圈子,婴儿时期躲在妈妈肚子里,享受宁静,死后,骨灰装进一个黑色的小匣子,入土为安。这些都是有形的圈子,显而易见,不可更替。同样还有各式各样的圈子,其中一个最为复杂、无形易变,充满杀机。
这个圈子叫做体制。
听到这个词,很多人自然而然想到了公务员。在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稳定成了大多数人心中最渴望的一个名词。稳定多好,朝九晚五、工资稳定,不怕失业,毫无压力。。。。。。一系列的名词打在它身上,光鲜亮丽,令人流连忘返。因此,出现了几百人抢几个环卫工人的名额这样的笑谈,更可笑的是这其中还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暂且认为他们拥有绿化环境,为人们服务的高尚情操吧。
心理学中讲到,人生来就是懒惰的,这由人这一物种起源基因所决定。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些人克服了懒惰,走向成功,有些人服从懒惰,无所作为。当然也有一些人看起来很成功,在体制当中,受人羡慕,但说到底他们还是懒惰的。他们口中的稳定不过是懒惰的说辞,没有什么可信度。
相信很多人搬家的时候,都会感到心烦气躁,甚至莫名的担忧,琐碎事情过多不可避免,但往往忽略我们不太想承认的事——我们对新环境的恐惧。人一旦习惯过去的生活,稍有改变就会产生忧虑,所以我们乐于稳定,一旦稳定下来,没有风险,没有新的困扰,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现实中的大多数人更喜欢平静的湖面,让自己的小船悠闲地飘荡,而不是漂泊在浩瀚的大海,随风浪扬帆。难以理解20多岁的年轻人,在应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体制,选择安逸,是有多大的惰性。需要强调的是,这里并不是说体制不好,存在的事物终究拥有它的合理性,只是在这样变化的社会,这样的生活并不适合年轻气盛的有志青年。
20多岁的年纪,如冬日里的一株小草,褪去初始的青涩,慢慢走向成熟。这个时期的我们,是成长的关键时期,任何一个选择都代表着我们的未来,一旦选择体制,往往就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人在这世上最怕的就是没有压力,倘若没有生存的压力,人就会慢慢退化,更不会出现如今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我们,没有竞争的压力,人就会放松自己的要求,得过且过,在时间里浪费生命,消磨意志,最终碌碌无为。这些后果的产生来自于基因,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选择,从而改变结果。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一个转业军人,进了国家单位,从此稳定下来,做着重复的生活,一个动作一个业务做了一遍又一遍,每月拿着固定的工资,足以维持生计,生活不紧不慢,毫无波澜。相比而言,一起转业的另一个战友则选择自己创业,前期没钱没房,受人白眼,听人嘲讽,无数个夜晚,拿着单子站在路口等待,甚至还要寄宿在别人家里,他遇到了不同的事,不同的人,每天很苦也很不同。两个人的处境不同,想法不同,前者展现你的现在,而后者才决定你的未来。
你可以穷生活,但千万不能穷思维,所谓思维决定格局,就是这个道理。你的思维有那样的宽度和广度,就永远不会害怕抬不起头。就这样,一个选择安逸地活,一个选择在风雨中奋斗,五年后,他们的经济实力持平,十年后,后者开了公司,奋斗的人远远甩开来制内的人。
不得不说,体制的保护伞很温暖,在里面感受不到一丝寒冷,但正是它太过温暖,以致于某天破了个小洞,也让人再难以适应一丁点的冷风:而长期暴露在寒风中的人,会慢慢找东西给自己取暖,这些东西一旦得到,再也挥之不去。
曾经看过一句话觉得挺真实,人生就是要嗨,男人就是要奋斗。想想看,在人世间走这一遭,也就三万多天,最后都得被安稳地放进小木盒。既然大家的结果都一样,过程艰苦些精彩些,对得起自己,有何不可。西方大哲学家罗素也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至幸福本源,稳定意味着一成不变,每天过着同样的生活,现在的你甚至能预想到明天这个时候你在干嘛,又有什么意思。
体制可以圈住一个人的身体,终究栓不住一个人的灵魂,但可怕的是灵魂已经放弃对现实的抵抗。人们都说,最美好的记忆来自最疯狂的想法,现在的我拥有这样的想法,希望某天的傍晚,如愿在夕阳下笑着回忆已度过的美好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