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过年是中国人传统节日。改革开放以后过年,人们从远方归来。回家过年。全家男女老少吃饺子,放鞭炮。热热闹闹的过年。老少串亲访友。春运的车票很早就卖完,火车站,汽车站。回家过年的大军浩浩荡荡。
我出生农村,在我小时候过年是这样。每到冬天小孩们就开始盼着过年了。大人们开始搞点儿副业,手工制作点产品。比方说:编织草帽子。编织坑席子。卖掉预备过年买年货的钱。
有句老话说:三星晌午年来到。冬天天空上有三棵星星排着,我们叫三星。夏天看不见,也叫冷星。到冬天它才从东方出来。越快到春节时,晚上天一黑,一看见满天星星时,三星就在正南方了。我们叫三星晌午了。
我记的那时每天晚上,我在屋里点着一盏煤油灯编织草帽,出去上厕所都得妈妈陪着我去。因为外面特黑。那时年龄小胆小,自己不敢出去。弟弟妹妹们也都一起出去上厕所。
弟弟妹妹都还小。我们就抬头看三星升到那了,盼着它早点快点升到中午的位置。年就快到来了。
腊月是最忙的,淘米推碾子,“碾子就粮食的人工粉碎机”老人们都知道。把粘米压成面,蒸年糕。然后在发面蒸粘豆包。
男人们开始赶集买年货,买布给家人做衣服,给女孩子买头上带的花,买年画,给男孩子买鞭炮。买家里人需要的东西。有句老诗歌儿,是这样唱:
糖葫芦辞灶,
新年来到。
丫头要花,
小子要炮。
老婆要条裹脚
老头还要个破毡帽
当家的沒钱,
躺在炕上急躁。
旧社会时穷人在沒钱,可以不买吃的穿的。也的买“香,烧纸,黄裱纸,还得请一张灶王像”
过腊月二十三晚上,过小年,灶王老爷该上西天了。去向王皇.大帝汇报一年人间的事情。人们煮好饺子,给灶王上供。还买糖葫芦上供,说灶王爷吃了嘴甜,跟玉皇尽说好话。然后烧纸烧香,把旧的灶王也烧了。这就是打发他上西天了。
嘴里还叨咕着:
灶王爷本姓张
年年上天见玉皇
见了玉皇多说好话
下年回来多带五谷杂粮
这样就把旧的灶王送走了。
小年过后,离年更进了,大人们更忙了。杀猪,扫房子,收拾院子。
女人们忙着做衣服,洗衣服。蒸年糕。
过年了孩子们换上新衣服。女孩子头上都戴上花。有粉红色的大红色的。小姑娘还在双鬓角上,额头正中,用胭脂点上粉红色的五个小点。自己感觉美滋滋儿的。小媳妇们也戴红色的花。老女人也在头上梳的小疙瘩鬏子上,带上朵蓝色的小花儿。“白毛女”杨白老唱:人家的姑娘有花戴,你爹我钱少买不来,买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扎起来。就知道花对女人过年有多重要了。
我们家有妈妈,我们姐妹三人。爸爸那年都到集市上去买一趟年货。更重要为我们四个女人买花。
早晨爸爸走了以后,我跟妹妹们就盼着爸爸回来。看看今年买的花新鲜不。到下午爸爸回来了,担子挑着家用的东西。戴着的棉帽子上插满了花。因为布花非常怕压,爸爸就插在自己的帽子上。我们姐三就挑选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就自己保管起来,留着过年戴
三十晚上人们家家都把祖先请回来过年。在正面墙上用白纸写上故去的人名字。有条件好的人家,有专用家堂族子。上边的男人用名字,女人都用氏来代表名字,比如“张王氏”就是这家姓张娘家姓王。把祖先请回来以后,把门口用根木棍子拦上。木棍上面粘一张黄纸,叫拦门杠子。说这样做是防备,外边沒人请回家过年的野鬼进来。拦上门他们就进不到院里,就是不让外鬼来干扰祖先们在家过年。还从屋门口到大门口,撒上高粱穗子,把粮食都打下来的穗子。
撒时也有口语。撒的人嘴里念叨着:
一撒金,二撒银。
三撤罗骡马成了群。
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新的灶王也在这时回来了,就把新请回来的灶王像贴在灶台上。上供,烧香。他也的吃饺子。年夜饭的饺子都得先上供,完了人们才可以吃。
在家堂族子前放上供菜,供饭。用白菜心上边披上粉花。也很好看的。做供饭做供菜也是很有讲究的。家人烧纸烧香磕头。来敬仰祖先。
年夜里在院子里升上一盆大火,提前买回一张上面画着百神图的,一张大纸。把它烧了在烧些纸,叫发大纸。这张纸由家长来发。发大纸时家长大声说:发纸了。女人们赶快把煮好的饺子送出去,由家长来祭奠神灵。放鞭炮。时间都在午夜12点左右,这时村里的鞭炮声响成一片。发完大纸人们才开始吃年夜饭,吃饺子。吃完午夜饭你就长了一岁了。
还有守岁的说法,人们不睡觉坐着嗑瓜子儿,唠嗑。老人们穿着新衣服,坐在新席子的土炕上。等着自己家晚辈来问好磕头,老人们乐呵的招待着晚辈人嗑瓜子,喝茶水。她们都记着谁来了,谁沒来。等到天亮。
年午晚上不能说没。就是烧煤做饭,也得说烧大柴火。最好是烧大麻籽桔子,它就叫大柴火。
初一的早晨人们开始拜年。大人们串门拜年,先给各家祖先磕头,然后给长辈问好磕头。
孩子们出去也跟着大人拜年,到那家都有瓜子,人们都很热情让你尽情的吃。
邻居之间平时要有点矛盾,只要过年小辈人来给老辈人磕个头,问个好。两家矛盾就解开了,两家就又合好了。
孩子们也到处观看别人家的年画,那时的年画品种很多。有古代美女,有戏剧剧照,有戏剧多场面的剧情。上边有文字说明。三打白骨精《三国演义》……都是唱戏的场面剧照。孩子们看的很有味儿。下午大人们忙的都累了,可以美美的睡上一大觉。孩子们也开始打扑克,也有的老人会给孩子们讲故事,大伙就集在他们家听故事。我小时候最爱听故事,都知道那个老人爱讲故事,孩子们就去他家先问好拜年,然后就让他给我们讲故事。老人用心的讲我们用心的听。我觉的这是过年最有意思的事。初五以前都是这样过。
过了初五人们就陆续地干活儿了,有时大队会组织扭秧歌儿,有时还放两场电影。
到十五人们把年就算过完了,把年糕豆包也吃的沒多少了。留点还的过二十五添苍。得吃饺子,吃豆包。
后来就过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吃饺子。串龙尾。年过完了。春天也到了又开始新的一年的忙碌。
过年那时的孩子盼着过年,因过年不用干活,能吃饺子,豆包。年糕。穿新衣服。
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盼着过年的原因。
现在的孩子们盼着过年是回老家。出去玩。去游乐场。出去旅游。在他们心里从沒有盼着有好吃的,新衣服的概念。
现在我们塞外老家过年,还有请祖先回家过年的习俗。我们叫请家堂。子孙们都去请,正月初二,子孙们在把祖先送回走。请时就是到村外烧纸钱。有人念叨着说。XX家的祖宗们爷爷奶奶跟孩子们回家过年吧。送走时也有人念叨说:XX家祖宗们爷爷奶奶们年过完,回去好好过日子去吧。
然后有人提着灯笼点亮蜡烛。在前边走子孙在后面跟着,也有一直送到墓地的,也有送到半路烧点香纸。磕个头念叨念叨就回来了。
现在我老家还留着拜年给长辈儿磕头的习俗。
2017年11月20日晚。孩子们说过年回老家。有感作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