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

《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读书笔记pdf

2018-04-15  本文已影响12人  小知嘛

乔纳森·海特是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经被《展望》杂志评为“世界顶级思想家”,他也是一位TED演讲人。你可能听过一本书叫《象与骑象人》,这本书就是海特的代表作之一,讲的是心理,跟今天这本分析道德的《正义之心》共享同一个理论基础。那就是人类的感性思维如同大象,理性思维如同骑象人,骑象人只能服务大象、警告大象,但他不能决定大象最终走向哪里。我们的理性也是为感性服务的。

关于本书

道德就是本书作者乔纳森·海特的研究对象。在这本书中,海特将告诉你,人类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理性,就连在做道德判断时,我们依靠的也是头脑中的感性结构。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有着不同的感性结构。海特将其细分成六个领域,又将我们的道德之心比作能品尝出六种味道的舌头,就像吃饭时有的人喜欢酸甜的,有的人喜欢咸辣的,在做道德评判时,我们也有各自的偏好。听完本期音频,你就会发现我们为什么会产生三观分歧,并坚持己见,总会批判或试图说服他人——这是扎根于人性中的特质。

核心内容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重点内容,也就是道德的三条原则。第一原则是个有点儿反常识的观点:我们总是在先用感性下了判断后,再用理性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第二原则是道德情感有六个维度,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切道德判断基本都可以在这六个维度上找到对应。道德的第三原则,是它具有凝聚力量,能让人类更好地建设社会,但它也是盲目的,会令我们在做道德判断时产生分歧。

一、我们的道德判断过程是感性在前、理性在后

这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的道德第一原则:我们总是在先用感性下了判断后,再用理性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很多时候,一个行为并没有伤害任何人或损害公平原则,完全“自己做事自己负责”,我们却会认为它是不道德的。这种道德判断显然不是纯理性的,而是通过感性认识做出的。

1999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格林恩主导了一项实验。他撰写了20个比“电车困境”更复杂的道德难题,让被试者表明是否赞同这些充满争议的做法。与此同时,他会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扫描。扫描显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被试者进行道德判断时,大脑中与情感活动相关的区域表现得比平时更活跃。针对这一现象,格林恩总结说,我们做道德判断时依靠的是一些强烈的感觉,聪明的哲学家们借助理性编造了一些说法,才使得这些感觉变得有意义。

我们的感性还会受到我们身体所处的环境影响。多伦多大学的一名研究人员向人们发放问卷,调查他们对一些与道德纯洁性有关的行为的看法,比如色情和毒品问题。他发现,在回答前用肥皂洗手的受访者普遍对这类问题更严厉。他还发现,这种影响居然是可逆的。研究员让人们回想自己的道德污点,或者抄写他人的过错,然后他们可以选一样东西带走。他发现受访者倾向于选择湿巾或者其他清洁用品。可见,感性在我们进行道德判断的过程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

二、怪异人群决定了西方主流的道德标准

在海特的实验中,有一群人表示,某些行为虽然让他们觉得恶心,但在道德上没有问题,他们尊重人们做出这些行为的权利。这群人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他们符合心理学上一个影响深远的定义:怪异人群。怪异这个词来自英文WEIRD,是五个形容词的首字母缩写,分别是来自西方、受过教育、属于工业化社会、富有以及民主化的。近现代的自然和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在内,主要是由欧美学术界发展的,他们的研究对象就是这类怪异人群,得出的结论自然比较狭窄。

怪异人群将不违反伤害和公平标准的行为视作他人的自由权利。这种对自由的尊崇,在西方社会很常见,海特称之为“自由伦理”。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还存在推崇集体主义的“集体伦理”和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神性伦理”。海特认为,哪怕是西方国家公民,也不会只受到自由伦理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多种道德伦理的熏陶,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这些伦理观的影响力便会凸显。

三、道德情感的六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关爱与伤害,这是我们在照顾脆弱的孩子时发展出来的,已经刻入人类基因的一种道德情感。进化也会更青睐那些能对他人的需求或痛苦更快做出反应的人,将这类人的基因保存并传递下去。

第二个维度是公平与欺骗。人类这种社会性动物是需要合作的,能够知恩图报的个体会获得其他社会成员的尊重,也更容易继续和其他人合作获利。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对可信的对象产生好感,对不可信的对象产生愤怒甚至是恶心的道德情感。

第三个维度是忠诚与背叛。这种道德情感是在巩固群体的过程中出现的。人类对叛徒的憎恨古已有之,有时候甚至超过了对敌人的仇恨。不管在哪个国家,爱国主义都是道德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四个维度是权威与颠覆。在不同社会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人对等级的尺度不同,但有些行为无论在哪里都是不能被接受的。

第五个维度是圣洁与堕落。关于圣洁和堕落的道德情感,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恶心感。这种感觉是在进化中形成的,因为人类作为杂食动物,特别需要分辨食物是否安全的能力。而恶心感的出现能帮我们更好地选择食物,应对病菌和寄生虫的威胁。

第六个维度是自由与压迫。个体想要获得支配地位是一种天性。只有对压迫行为敏感,个体才能尽量保全属于自己的资源,而这样的个体才更容易存活,并将反抗压迫的基因传递下去。

吃掉宠物狗,用国旗当抹布,签订吃人契约这三种情境或多或少挑战了这六种道德情感。吃掉宠物狗挑战了关爱与伤害基础,哪怕狗已经死了,吃狗的人没有伤害狗,大多数人也会想,你怎么舍得吃掉你养出感情的那么可爱的动物呢?很多人成为素食者,正是因为他们关爱与伤害的道德情感非常强烈。同理,你会发现用国旗当抹布挑战了权威与颠覆基础,约定吃人的德国男子挑战了圣洁与堕落基础,给了我们不对劲甚至恶心的感觉。

四、道德的蜂巢开关

海特表示,进化是在个体和群体等多个层面上发生的。在个体层面上,我们像黑猩猩一样竞争;在群体层面上,我们像蜜蜂一样合作,共同与其他群体竞争。这种竞争并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本质上,群体比拼的是谁能更高效地把资源传递给后代。他认为,人类在90%的情况下是黑猩猩,注重个体超过群体,但在10%的情况下会变成蜜蜂,会为了群体携手合作。促使我们变成蜜蜂的契机就是蜂巢开关。蜂巢有很多种开关。打开开关后,你会追逐一种群体归属感和在群体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感觉,你可能去落后地区做志愿者,加入某个社会团体,为某些社会事业奔走。

五、我们为什么坚持“我对你错”,并总想评判或说服他人?

每个人看重的道德情感都不一样,我们的群体属性会让我们跟与我们共享道德情感的人走到一起,从而形成宗教和政党。之所以说道德是盲目的,是因为道德情感在前,道德推理在后。我们经常无法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看重的道德情感,甚至无法理解我们的分歧不是出在推理上,而是出在对道德的感性认知上。而且,道德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因此,人类的群体属性可以带我们走往任何方向。

金句

1. 我们做道德判断时依靠的是一些强烈的感觉,聪明的哲学家们借助理性编造了一些说法,才使得这些感觉变得有意义。

2. 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多种道德伦理的熏陶,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这些伦理观的影响力便会凸显。

3. 进化是在个体和群体等多个层面上发生的。在个体层面上,我们像黑猩猩一样竞争;在群体层面上,我们像蜜蜂一样合作,共同与其他群体竞争。这种竞争并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本质上,群体比拼的是谁能更高效地把资源传递给后代。

4. 我们经常无法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看重的道德情感,甚至无法理解我们的分歧不是出在推理上,而是出在对道德的感性认知上。

在线听书,点击》》 《正义之心》 音频版电子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