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散文哲思

绝不会感到时间的稍纵即逝

2019-07-02  本文已影响0人  坐在山谷看星星
坐在山谷看星星

身处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好处是,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做出迅速的反应和改变,为了不被时代淘汰,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了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生活,而对于一切变化之下的根本原则既表达不出来应有的敬畏,也失去了时间加以真诚的实践。这也就是我们目前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所面临的真正事实:我们变得越来越屈从于现象本身,而对于事物的本质不感兴趣没有专注的力量。当几十年前《普罗旺斯的一年》出版以后,一直到今天,像这样的经典作品反复出版,并且出现很多类似的了不起的作品。一部分人总是走在前面,通过个人的人生思考触及生活的本质:如何真正意义上活出短暂人生, 发现那些总是让我们踏实地获得存在价值的要素。

不论米兰·昆德拉如何强调在文字和生活中保持慢的韵律,也不论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思想家把快与慢放在一起,告诉我们此生的重心所在,或者那个用了奇妙的文笔感谢我们应邀而来世界的迟到,我要坚信的一点是:除非我们尊重精神成长的速度和内心自身发展的要求,否则,我们的日常生活都会被干扰、打乱和变得无比的粗糙。能够在大英博物馆或者北京的故宫呆上一整天,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几乎是一种奢侈,站在自己家的阳台上体验一株蔷薇如何在第二天早晨开出来第一朵粉红色的花朵,这种对于一株植物来说是创造它自身的历史性的标志的尊重,至少需要我们花十分钟的时间深陷感动,已经不大可能。而陪伴自己的孩子在所属城市的一个博物馆里,比如长沙,用六个小时参观马王堆和汉代令人惊心动魄的文化,比起到一个美术学校匆忙学习基本的绘画功夫来说,我们对于六个小时呆在马王堆博物馆总觉得压抑和郁闷。

我喜欢《碰巧的杰作》作者强调的“体验”这样一个词语,专属于身体和内心的词语充满我们生命的词典,而我们太多人往往视而不见。好吃的东西难得咀嚼,好看的事物变成了过眼云烟,谈及法国或者塞纳河畔,谈及莱茵河和匈牙利的民俗,我们自己都觉得对不起自己。最为重要的是,当我们谈论我们自己的故乡的时候,我们常常摊开双手,那意思极为明显:有什么好谈的啊!这种感觉令一个无比热爱家乡的人深感道德上的悲哀,一个外地人极有可能对你的家乡谈论得还要深情和感动,这并非因为他只是外地人,而是他把你的故乡当做自己的故乡了!我极愿意在路上遇到一个本地人或者在一个地方生活了三五年以上的人,问及他所在的地方的事情,比如风土人情,他不会像指路一样,告诉我左转弯右倒拐,而是看着我,第一句话就是:“你问对了人,你找对了地方,让我来告诉你吧!”

我们匆忙得没有时间照顾内心,快速得失去对于精神成长的敬畏,所以,我们总是在追求数量,追求百万的粉丝,让无数漂浮的眼睛注视我们,而那些眼睛里罕有灵魂的温暖和光芒、爱和无限的深情。所以,我们常常略过经典,常常忽略经由漫长历史沉淀下来的杰作。我举个乡下人的比喻,你就知道我们这种状况的令人忧虑。一个喝惯了井水的乡下人,死都不愿意喝自来水,而从来只喝自来水的人,一旦喝到井水,就会喟然长叹。经过地质岩石缓慢浸透过滤的井水,有一种来自深邃大地的奇妙启发,它的甘甜赋予生命回到自身的引力。

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一点。我们应该花足够长的时间深入塞尚和梵高的艺术世界,花一生的时间,至少每一个星期读一首诗歌,而不至于像达尔文一样最后发出来人生悲凉的感叹,或者,我们至少在深秋,徘徊于自己的家乡,在寒风凛冽的冬天,深刻感受枫树兜燃烧时候释放出来的温暖,以及一把火钳敲打时候爆发的金黄色火星。哪怕你在米亚罗,我都觉得你应该彻底改变自己的行程,在那些沉默的褐色卵石头之间,把双脚泡在属于深谷的溪流里,你在海螺沟,要首先发现的不是冰川,而是被我一再讲述的摩西小镇。没有比这些更能让我们缓慢下来。在马王堆,你和孩子经常去看看那些汉代的艺术,那种从艺术和人生的结构上,安排出来的层次以及灵魂的方向,远比你陪着孩子急着赶往绘画培训班更加具有无限的启发。

我们需要一些(甚至是终生)沉静下来的时间,需要深入经典,需要步入思想辽阔的旷野,需要像怀斯一样,像R.S托马斯一样,像玛丽·奥利弗一样,守着永恒,而并非听任时间的安排,那个时候,哪怕我们不写诗,我们也是诗人,哪怕我们不学绘画,也是画家,哪怕我们不是旅游者,我们也是旅行家,哪怕我们只是阅读经典,我们也绝不会感觉到时间的稍纵即逝……

(原创,坐在山谷看星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