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我所理解的佛的教义

2017-01-12  本文已影响0人  迁流不止

从08年开始接解佛教,对佛的理解一直都有在改变,这个改变可以看做是从平面的认识到更立体的感知。

我老婆对我有句评价“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也觉得这个评语恰如份,一直我都是在不同的领域当中像一只蜜蜂,这里飞飞,那里飞飞,有时略做盘旋,有时白马过隙般一瞥而概之。为什么呢?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有着贪婪的求知欲,这个贪婪是对了解世界本质的渴望,好读书读很多不同领域的书都是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同一个对象;不求甚解就因为我只是试图去描绘一个地图,对全貌的兴趣更大。本来一本有血有肉的书,在我的脑子里最后都只留下骨架,这可能就是我的方式。

回到对佛教理解的话题,我可能也是一样,看过很多跟佛教相关的书和文章,对于佛教史也只能记住轮廓,记住的东西只能帮我理解佛教来自哪里?他经历过的重要事件有些什么?他是经过哪些演变从最初的样子成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

最早只是认为佛教就是一个宗教,是一个信仰,或都说更多的人更多时候看来只是迷信。

后来有机缘在08年参加了葛印卡的内观十日课程,对佛的认识有了完成不同,当时的只要印象是佛教原来不是佛陀创立的,在佛陀时期的原始佛教更多的是去宗教化,去偶像化,去崇拜化的,他只是来自人类最早和最根本的诘问,我从何而来?要去哪里?为什么生而为人身心总在各种苦中沉浮?“苦”从哪里来?如何能离“苦”?如何对治这份芸芸众生的“苦”?

这些问题就像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人本心理学家,怀着对人的深深的慈悲而去追问、思考和实践。在实践的路上他得出了他的答案,许多普世皆同的答案。那就是苦是来自我们的贪爱,有了喜欢不喜欢,喜欢产生贪,不喜欢产生了嗔恨,趋乐避苦的生物性在我们最根本的习性中深植,这是生而为人所不能豁免的初始设置,后天的社会教养更深深的加重了这份习性,一切的自动化都如同行星沿着轨道周而复始。而且更要命的是人总是把大脑中瞬息变化的念头当真,把变幻不实的自我认定为是不变的,对这个现象模式的不认识不觉察让人永远不会有解脱。

当然理论还有太多太多,抛开理论,最重要的就是人的觉知,觉知一提起,人已不在妄念中。

当你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我”的时候,要知道这只是一个念头并不真实;当你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我的”的时候,要知道这也只是一个念头并不真实。当强烈的情绪执着产生时要回照这一切,这也并不容易。

建立无常、无我的认识,成为自己的“元认知”的重要构成,这才是真正从佛学转换到学佛。

开篇的时候本想展开谈谈,写着写着发现这个主题蛮大的,应该可以写上好多个1000字作业,所以今天就先这么虎头蛇尾的打住。下次再逐步补充,这当然也是一直想的事之一,希望借此机会得以完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