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读书

中国历代服饰赏析---大唐华服(六)

2024-03-17  本文已影响0人  晓粥粥侃历史
大唐华服

唐朝男子典型服饰

壹、唐朝男子典型形象

  头戴幞头,身着长袍,脚蹬乌靴。这种装束是唐代男子最常见的服饰。

 · 唐朝男子服饰构成 ·  

(1)幞头

当幞头产生之前,汉代通行戴冠、帻。男子二十成人,士冠;“卑贱执事不冠者”,则戴帻。但是在劳动人民中间,还有用布包头的习惯。东汉以后, 从这类包头布中又演化出一种幅巾来。东汉末年,像袁绍这样的高官,在官渡战败以后,也简率地系着幅巾逃走。及至魏晋,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不拘礼法的幅巾,反而更为流行。

孙机先生认为,幞头并不是直接继承幅巾而来。对于幞头说来,幅巾仅仅起着先驱的作用,并不是它的原型。这是由于:首先,裹幅巾的东晋、南朝人士,“皆……衣裳博大,风流相放” ,仍保持着汉以来的传统服装式样;幞头却是和圆领袍配套的。所以与后者配套的幞头的前身,不能到与前者配套的幅巾那里去寻找。其次,在形像材料中,也看不到自幅巾向幞头演变的发展序列。

与圆领袍同属于胡服系统的幞头的来源只能从北方的鲜卑人中寻找。鲜卑装中男女都戴后垂披幅之帽,鲜卑族起自塞外,其俗编发左衽。北魏进行过服装改革。魏孝文帝再度改制冠服时鲜卑男子已束髻。那么帽后的披幅遂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因此北齐墓中出土的俑,就有将披幅用带子勒起来的。这就逐渐形成了幞头。

(2)襕袍衫、缺胯袍衫

唐朝男子各个阶层都穿圆领袍衫。“袍 ”指有里子的夹衣,冬可絮绵,“衫”为单衣,形制是圆领、窄袖、右衽,领口和前襟各有一枚扣袢系合,长度一般在小腿至脚面之间。正式的袍衫不开衩,膝下用一整幅布接成一圈横襕,又可称为“襕袍”、“襕衫 ”。一种袍衫两侧开衩,称为“缺胯衫”。

(3)袄子

“袄子”一般指为不带襕的夹衣,长度较袍衫为短,可絮棉。袄子用料一般在袍的七成左右。长度也仅在八九十厘米左右,大约及膝。

《旧唐书》提到北齐有“合袴袄子”,或即指北朝文物所见不开胯之短圆领袍。但为便于行事,唐代袄子一般均有各种开衩方式。常见为两侧开衩,即“缺胯袄子”,初唐开衩尚仅及膝上,盛唐之后开衩均上升至腰部。另外还有“开后袄子”,即后身开衩,实例可见中国丝绸博物馆所藏一件花绫圆领,身后正中开衩高近五十厘米。

(4)半臂

唐人在袍衫之内,一般还会穿一件“半臂”。顾名思义,半臂即短袖或无袖上衣,交领、腰下接襕。与襕袍不同的是,半臂之襕通常为异色,并且自腰而下至膝,形似短裙。敦煌莫高窟116窟盛唐弥勒经变之“树上生衣”有男子取袍套着的场景,清晰地描绘了穿在袍内的一件暗红带碧襕的半臂衣。

(5)长袖

“长袖”二字应该只是相对“半臂”而言。其功能也与半臂类似,为冬衣,半臂为春衣。文献中“长袖”的量词如半臂一样有时也用“腰”, 常常还标出其襕,其色料均与身料相异,其形制应当为带异色腰襕的长袖上衣,即我们现在常常说的“短打”、“短衣”,其准确名称应当是“长 袖”。

除开襟外,周身不开衩,但前后左右有若干褶裥,方便活动,衬在开衩的衫袄内,也可遮挡下身裈袴。壁画、陶俑中晚唐大量开衩至腰的外衣形象,开衩处都露出一截打褶下摆,即中层衣之腰襕。

(6)汗衫

半臂、长袖之内,最里层的贴身上衣为“汗衫”,因贴身着体吸汗而得名,又称“衬汗”。汗衫长度应当与袄子相当或略短,实物长度也在八九十厘米左右,袖长也往往更短。

(8)袴∙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