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秋游引发的思考
周五秋游!
这是一个好消息。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出去走走,看看,放松身心,呼吸新鲜空气,感受这个世界、这个季节的美,着确实是一件美事。
统一的组织、要求,这是必不可少的。毕竟,一个年级300多人一起外出,安全、后勤保障、形成安排,注意事项等等,这不是小事。对于学校来说,让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有益的收获,这便是本次活动的意义所在。而通知下发后,那些点点滴滴的反应,却引发了我的沉默。
学生的第一反应,“老师,我们出去玩,能吃什么?零食能吃吗?”
家长的第一反应,“老师,孩子的午餐怎么解决?自备午餐要送过去吗?”
这样的反应,不能说错。食色,性也!人的本性使然,凡符合人性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更何况,中国式父母的特点,便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怎么也不能说是一个错。我只是觉得,这个关注点,未免有点令人觉得惋惜。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是一个综合的工程。教育,是深藏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果,我们总是错过教育的机会,或者把每一件本可提升孩子层次的事,都拉低了层次,这不能说不可惜。比如,这次秋游。以及很多次,别的形式的活动。
吃喝拉撒睡,这是任何一个人存在的基本需求。它们是必须得到满足和保证的。但是,也正是因为它们仅仅只是基本的生存需求,所以注定了这样的需求,只是最低层次的。我们大概无法相信,在这样的年代,在学校里,会有饿着人的现象(除非,学生的嘴,太挑食)。我们本可以引导一下孩子,“这次去某某地方游玩,你帮爸爸妈妈拍点照,好吗?我们没有去过(或者,很久前去过,已经记不清了,我们知道那里很美)”,又或者,还可以引导孩子,“听说你们这次要去展示武术操,你要不要先练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我们觉得你打武术操太帅了!”而对于住宿生的家长来说,本可以不必如此费心,专门送吃的?我们送孩子来寄宿,究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还是为了多一个牵挂?究竟是为了放手,还是为了不放心?孩子没有打电话,没有主动诉求,我们为什么总是如此主动的准备好了一切?就怕饿着孩子?冻着孩子?如果十几岁的孩子,都不能知道自己饿了,冷了,都不能知道需要求助老师和家长,那么,他们该什么时候才能知道呢?而这样一种局面,和我们以前的教育有关系吗?如果我们还在继续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局面是否还要继续到什么时候呢?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让我们的孩子独立呢?
晚上九点二十分,回到宿舍之时。想着班级一群懵懂的孩子,看着宿舍门前大包小包的父母,我陷入沉思,沉默。一次秋游的食品准备,家庭教育的问题,暴露无遗。依稀记得嘟嘟,我的女儿,一年级的春游,回来说老师让自己准备午餐。晚上带她去超市,我说,你自己去挑你想要吃的。她拎着篮子,一歪一歪的走向食品架。左看右看,选了一些干粮,一盒口香糖,一听饮料。便不再要了。结账,没超过五十。我确认的问她:够吗?她说够了!她的小背包,其实也背不了太多。买再多,也只是一顿午饭。而且出去游玩,应该是欣赏自然之美,而不是专注于吃喝。买太多,吃的完吗?怎么拿?我对她的选择,很是赞同和欣慰。
再看眼下,站在夜风中 ,凌乱了发丝,也凌乱了我的思绪的家长,我也只能沉默。我想,我并没有什么权利和资格,去对学生的父母发表什么批评的言论。我只是叹息!每一次活动的组织、每一次教育契机的出现,本来我们可以给孩子更多更高的引导,但事实是,我们很多人却只能停留在给与孩子最低层次的吃喝拉撒睡层面的满足啊!!!尽管我们知道孩子的内动力不足,尽管我们知道,我们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束手无策,焦虑不堪。可是,我们依然在错过一次次提升孩子层次的机会。
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