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
文/雍万萍
年味儿年,小时候是一包京果的甜,一碟糙米的香,一把瓜子的脆,一片云片糕的糯,一碗手搓圆子的幸福;一件花洋布罩衫的艳,一条蓝卡其裤的新,一双手纳鞋的的俏;一张红纸封里两毛钱的满足和出门拜年看花鼓戏的由衷开心……
年味儿
那个年代,每到寒冷的冬天,守在屋里,父母总找来一只掉了瓷破了洞的旧面盆,用同样破旧的铲子在刚熄火的灶膛里铲一盆忽明忽暗的热柴灰,再在面盆的沿上搁两个木棍棍,双脚放上去,于是暖暖的温度便从脚底慢慢的扩散开来。偶尔,抓一把稻谷,奢侈的时候会有几粒十几粒玉米,把它们埋进面盆里,拿一双筷子拔弄着盖上热柴灰,一会儿功夫,便听得噼啪噼啪细小的爆炸声 ,那时的我们总是急不可待的,拿筷子把那白胖胖的爆出来的米花夹出来,放在掌心,端详了又端详,仿佛手心里握着稀世的珠宝般,然后才舍得一粒一粒丢进嘴里。回想起那段时光啊,温暖温馨,那种幸福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是无可取代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大人们开始相互念叨着,要过年喽,要过年喽!于是,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机稻、磨米面、充臼以及家前屋后的彻底大扫除。大人们把稻子挑了送到机米厂,我们便等在米厂里边玩边看。加工的漏斗吃进一巴斗一巴斗的稻子,大人们用两只蛇皮袋一边接米,一边接稻糠,我们常常傻傻的望着那机器里流淌出的白哗哗的大米,觉得好不新奇,等到那米袋快满,把手插进袋子里摩挲着,那米还带着机器的温热呢!暖暖的香香的。
年味儿
孩子们每日里都欢欣雀跃的,跟在大人的身后也忙得不亦乐乎。那时候家家早早地用瓦缸瓦盆发上了杂交米面粉,通常瓦盆瓦缸口上包好一层塑料布,再用布条把口扎紧,盖上稻草或旧棉絮,放在灶下(俗称锅门口),约摸两天的时间,面粉就发酵成功了,大人总不让我们去看,因为孩子们看到那白白米面发的到那沿口便会不由自主的惊呼相问:哎呀,怎么这么多啊?大人们就佯装盛怒地说:傻孩子,不要这样说呀,多,才好呀,过年来!于是,大人围着灶台一勺一勺往锅里舀面,然后盖上锅盖,锅沿边再盖上抹布,孩子或老人在灶下烧火,不一会儿那一锅锅香香脆脆的招面饼(连翻饼)就出锅了。从腊月门就开始忙活了,做好招面饼,再约上蒸糕、做炒米的师傅们,一并的把方糕蒸出晾个冷干,把炒米炒出冷却后装进小口米坛,为了保持炒米香脆,坛口同样包上塑料布扎上绳子或布条。接着做子孙饼(糯米面的),特大的、大的、中的、小的、特小的、一只只叠上去,再做上很多元宝型(俗称元宝锭)的小的放上面,搁在堂屋条几上的香炉两边,即代表门庭兴旺多子多孙的意思。记得我们每晚睡下了都不忘问一句:妈妈,还有几天才过年啊?妈妈总是笑着说:孩子盼过年,快了,快了……每日里醒来了都是不一样的兴奋开心!好不容易农历二十四了,家家晚上煮上了糯米饭,盛上一碗滴溜圆的米饭,碗头上面压一只让人垂涎的红枣,把锅里多出的饭盛出来放一边,就开始小火烤那元宝锅巴,待到那锅巴嘎吱脆的时候,小心翼翼的起锅,放到条几案上,大人们折来了松枝插在上面,再在松枝叶上夹上些许磕了尖尖头的瓜子,一道亮丽的风景便出现在眼前了。灶头上贴上灶王爷的画像到了晚上家家放鞭炮送灶王爷上天,有那么一句俗话说是:灶王爷上西天,有一言说一句。我想大抵就是让灶王爷如实禀报人间烟火吧。
二十五磨豆腐,喝浆汤泡锅巴,或是泡一把京果,那时我们常是姐妹俩人共执一大块纱布,一人抓两个角,妈妈把烧滚的浆汤点了盐卤用盆子舀好了倒进纱布里,我们便一头抬高一头放低的轮转着纱布,等到沥尽黄水,妈妈便把纱布一面叠一面收紧覆好,然后上面押上锅盖再加点重物,等到看不到淡黄色的水了豆腐便成功了。揭开纱布,妈妈拿把菜刀在豆腐上横竖均匀地划切开来,左手拎着纱布往等着的右手上面一翻一托,再放入准备好的清水里,偶尔边上形状不规则的妈妈就会掰一块给我们吃,真的,那时的豆腐吃在嘴里可香了!二十六七,邻家叫来了屠夫,大锅烧上了开水,杀猪宰羊的日子来了。一头猪四蹄分两对被捆得结结实实,一旁是一只大大的长圆形木桶,屠夫围着发亮的围裙,从随身带来的袋子里拿出大大小小的刀来,因为胆子小不敢看猪被捅的那一刻,只知道躲得远远的我们,仍是听到了猪在最后时刻绝望凄厉的长长的悲叫声。等我们听不见叫声回转时,屠夫的刨子刀已经在刮猪毛了,(那时候都是黑毛猪)木桶里是白得晃眼的猪肚皮和黑黑的猪毛。褪尽猪毛,屠夫将整只猪搁于两条长且宽的大板凳上,娴熟的划砍开猪肚,取内脏下猪头猪蹄再将猪身分为两片,早前约好的邻居们都来称肉了,除去自家留下的或3斤或5斤的再送些给亲朋,过年猪杀好了,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二十九开始包饺子搓圆子,因为三十晚上不能沾面粉,说是一年到头落个白手意即空忙,因此上这一天也很忙,和面擀饺皮,剁肉馅菜馅什么的,还要去菜畦里挑蔬菜,得为后几天备着。这个时候孩子要是调皮不听话,多半是要被教训的,大人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听话打一顿过年呢!呵呵,说得好像那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似的。 除夕吃好早饭家里家外再次检查打扫,有点学问的会写对联的裁开红纸拿出文房四宝在这一天终于大展身手,大门对联多半是:勤俭人家幸福多 和睦门第春常在 瑞雪辞旧岁 花开迎富贵 灶头上常见 鱼肉天天有 日腐日日尝 猪圈外写着猪养牛大就连鸡窝上也写上鸡生大蛋然后是大大小小的福字。贴福时需倒着贴,意即福到了!贴好对联贴门钱,(门头上红纸手工刻的大丰收、年年有鱼的字样)条件好的人家一并贴上了年画。这一天忙得最最开心了,因为伸长了脖子盼酸了双眼的年就到了,中午将就着吃点,晚上有鱼有肉有饺子,一家人围坐着,热腾腾的饭菜,热闹闹的画面,那叫一个开心呀!吃好洗刷好,妈妈拿出两只小碟,各放入一只小圆子和一片糕,再分别放到两只锅里压锅,平时妈妈总是教我们吃好饭要及时洗刷锅碗,晚上是不可以把碗筷留到早上再洗的,因为早上得有早上的事情……
睡觉前,我和姐姐还各有一件事情要去做,我得爬门头,姐姐得钻桌底,因为我在姊妹当中个子最矮最小,说是三十晚上爬门头会长个子,而姐姐个子高大人们就会说,这姑娘长这么高,大了找不到婆家呢。其实,都是大人捉弄孩子们逗乐的,而我们竟信以为真了,我那时候还会一个劲地追问妈妈:妈妈,是真的吗?是真的会长高吗?真的假的啊?妈妈便慈爱的看着我回答:是真的!想我长了快五十年了,到现在也只有一米五,但母亲的回答里却是满满的忘不了的爱……
初一了,终于盼来了这一天!早上早早的醒来了,屋外一阵连一阵的鞭炮声,噼里啪啦的炸着响着,如同我们欢快的心跳跃着。掀开枕头,一个红纸包包着京果大糕和折得板正正的或一毛或二毛或五毛的压岁钱,旁边叠放着做好的新衣服还有妈妈纳的新布鞋,一骨碌翻身坐起,快速的穿衣起床洗漱梳辫子。那是一年当中最幸福的日子,又长大了一岁,小时候可盼望长大盼过年呢!
吃好饺子,踩着噼里啪啦的鞭炮的声音,兜里装上自家炒的葵瓜子,大人孩子们开始相互串门道恭喜道发财,那时候见着老人都会说恭喜xx爹爹奶奶身体健康过二百岁,见着没找对象的女孩都说恭喜找个发财婆家,见着没找对象的男孩就说恭喜找个好婆娘,谁家有上学的孩子就说恭喜将来上大学,每说一句吉利话都会得到大人们赏给的一把瓜子、京果或云片糕。
问候完了,女孩们跳起了皮筋跳起了木房子(游戏的名字),男孩子们也开始玩起了“砸钱溜子"。他们找来一块干净的砖头,上面各人放上一分貮分伍分的硬币,名为“垫锅”,然后各执一枚早早备好不离身的铜板,统一站在砖锅前向正前方扔手中的铜板,然后以铜板滚的最远的为第一个,其间,后扔铜板的只要把自己的铜板扔在别人的铜板上或砸上了,都可以在锅上拿钱,名为"吃追子”拿喜钱。然后再返身扔向砖锅,这个时候就更加的考验眼线瞄准和砸钱的技巧了,铜板扔得正准狠,锅上的钱砸下来就多,砸下来的钱就属于自己的了,所以每每这个时候最是令人击掌欢呼的,当有人砸向砖锅的铜板在砖上滴溜了两转而留在了锅上,那又添了精彩了,砸钱的小伙伴以立正姿势站在锅前,右手捏着铜板然后眯起一只眼开始吊眼线,啪的手一松,铜板砸向硬币,那胜利在即的兴奋和快乐就像花儿绽开在脸上了。等把锅上的钱都砸下来了,再开始新的一轮战斗……
时间像转动的车轮,碾压过多少往事,那一年一年逝去的时光啊,给那个年代的孩子们留下多少深刻的记忆!当年的小男孩小女孩如今多半已成了爷爷奶奶了。回首过去,多少青丝染了霜,多少岁月已不再,曾经的曾经,悄悄的喜欢朦胧的爱,都在这回忆中泛了白!
花季、青春、而立、不惑、天命,我们在数着日落月升的每一天,刻着不一样的年轮轨迹,跨过一个世纪的巨变,在这个又将迎来新年的寒冬里,我深深地陷入了回忆……
花鼓戏敲着“钱扎子”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荡湖船亦渐行渐远,舞龙的踩高跷的也少之又少了,城市的飞速发展,纷纷外出的大潮,现代高科技产业和网络的全面覆盖,传统娱乐文化传统习俗已逐渐淡化和被取代,以前看春晚,一家人吃着饺子,围着个十四寸的黑白电视目不转睛而现在虽说收入越来越高,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吃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穿戴是金银在身;翡翠钻石,玩是组团自驾海外边境;乐是嗨歌劲舞不亦乐乎,住是洋房别墅高楼大厦,但年,年味儿,中国这最为传统的至上的大节日,这年味儿却是越来越寡淡了……
午夜了,在这喧嚣城市夜晚才能安静的此刻,我仿佛看见北方家乡小时上学走过的路上,一顶像花轿的湖船晃着两头尖翘的角在向我走来,走来……
一曲好听的苏北小调又在我耳边响起,响起……
小小啊花船啊两头尖啦
花船带我来拜年啊来拜年……